
(1).同“ 授首 ”。手,通“ 首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陳 知其罪,授手于我。”《孔子家語·正論》作“授首”。《隸釋·漢幽州刺史朱龜碑》:“授手乞降。”
(2).授以援手。謂救援。《後漢書·崔駰傳》:“於是乎賢人授手,援世之災,跋涉赴俗,急斯時也。”《北齊書·文宣帝紀》:“ 齊獻武王 應期授手,鳳舉龍驤。”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恭儉溫良,授手於危亡之國。”《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三·北齊明堂樂歌》:“運鐘千祀,授手萬姓。”
“授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同“授首”(手通“首”)
指投降或伏罪,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陳知其罪,授手于我”,《孔子家語·正論》中則寫作“授首”。此用法強調臣服或認罪,如《隸釋·漢幽州刺史朱龜碑》中“授手乞降”即為此意。
授以援手,即救援
表示給予幫助或拯救,如《後漢書·崔駰傳》提到“賢人授手,援世之災”,唐代王勃《益州夫子廟碑》中也有“授手於危亡之國”的表述。此義項強調主動施救或支持。
“授手”一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其古義與現代用法差異較大。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左傳》《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授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交出手來相互握手,表示友好、歡迎、緻意等。
授字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12畫。
授手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籍中,作為描述握手的動作。
繁體字為授。
在古代,授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常見的寫法有“扌/寸”+“受”,表示通過手來接受、傳遞,強調手的作用。
他熱情地授手,表示對客人的歡迎。
1. 授課:指教育工作者将知識傳授給學生。 2. 授銜:指授予某人特定的稱號或頭銜。 3. 授業:指教育工作者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導學生學習。
握手、交手。
松手、放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