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鱗的意思、碧鱗的詳細解釋
碧鱗的解釋
(1).綠色的魚鱗。 南朝 梁 沉約 《需雅》詩之四:“碧鱗朱尾獻嘉鮮,紅毛緑翼墜輕翾。”
(2).指綠色的波紋。 宋 蘇轼 《淮上早發》詩:“澹月傾雲曉角哀,小風吹水碧鱗開。”
詞語分解
- 碧的解釋 碧 ì 青綠色的玉石:碧玉。 青綠色:碧綠。金碧輝煌。碧空。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 鱗的解釋 鱗 (鱗) í 魚類、爬行動物和少數哺乳動物身體表面長的角質或骨質小薄片:魚鱗。鱗片。 鱗狀的:鱗爪(僶 )。鱗波。鱗莖。鱗屑。鱗集(群集)。遍體鱗傷。鱗次栉比。 泛指有鱗甲的動物:鱗鴻(指“魚雁”,
專業解析
“碧鱗”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主要角度進行解釋:
-
指代青綠色魚鱗的魚類:
- 本義: “碧”指青綠色,“鱗”指魚鱗。因此“碧鱗”字面意思指青綠色的魚鱗。
- 引申/借代: 在古詩詞和文學作品中,“碧鱗”常用來借代或指稱具有青綠色魚鱗的魚類本身,尤其是那些在水中遊動、鱗片閃耀着碧綠光澤的魚。這是一種以部分(鱗)代整體(魚)的修辭手法。
- 例句參考: 唐代詩人王維在《納涼》詩中寫道:“漣漪涵白沙,素鲔如遊空。偃卧盤石上,翻濤沃微躬。漱流複濯足,前對釣魚翁……碧鱗 動藻影,玄圃生蘭叢。” 這裡的“碧鱗”即指水中遊動的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收錄此義項,釋義為“指魚”。
-
形容水波、水光:
- 比喻義: “鱗”除了指魚鱗,也常用來比喻像魚鱗一樣細碎、閃爍或層層疊疊的事物,如“鱗波”、“遍體鱗傷”。
- 具體含義: 因此,“碧鱗”也常用于形容清澈的水面在光線照射下泛起的青綠色、細碎而閃爍的波紋或光斑。這種用法描繪的是一種波光粼粼、碧綠閃爍的水景。
- 常見形式: 此義項常以疊詞“碧鱗鱗”的形式出現,增強描繪的生動性。
- 例句參考: 宋代詩人陸遊在《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戲作》中寫道:“兀傲胡床酒半醒,釣筒收盡數舟橫。風生細葛無三伏,月上疏林正四更。病骨不禁風露重,碧鱗鱗 處月華生。” 這裡的“碧鱗鱗”生動描繪了月光下水面閃爍的波光。《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雖未直接收錄“碧鱗”,但對“鱗”的比喻義及“碧”的顔色義有明确界定,可推導此用法。
“碧鱗”的核心含義與“青綠色的魚鱗”直接相關,并由此引申出兩個主要用法:
- 借指魚類: 尤指鱗片閃耀碧綠光澤的魚(文學性用法)。
- 形容水光: 指水面泛起的青綠色、細碎閃爍的波紋或光斑(比喻性用法)。
權威參考來源:
- 釋義依據主要來源于《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碧鱗”詞條的解釋及相關例句分析。
- 對“鱗”字比喻義的界定參考了《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的相關條目。
- 例句引自王維《納涼》、陸遊《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戲作》等古典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是漢語詞彙意義的重要載體和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碧鱗”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綠色的魚鱗
指魚類身上呈現翠綠色的鱗片,常用于文學描寫。例如南朝梁代沈約在《需雅》中寫道:“碧鱗朱尾獻嘉鮮,紅毛緑翼墜輕翾”,通過顔色對比突出魚鱗的鮮豔。
-
綠色的波紋
形容水面泛起如鱗片般的綠色漣漪。宋代蘇轼《淮上早發》有“澹月傾雲曉角哀,小風吹水碧鱗開”,以“碧鱗”描繪微風拂過水面的動态景象。
二、用法與延伸
- 文學意象:多用于詩詞中增強畫面感,如“焚天碧鱗蟒”等虛構生物名稱,借“碧鱗”強化其形象特征。
- 現代應用: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其可比喻“人或事物的美麗外貌”,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需結合語境判斷。
三、來源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古詩文例句及權威詞典的釋義。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晃晃柏林牆八六子頒犒避命侪匹闡幽塵浼侈慢酬金詞庫村旗耳目股肱繁法方外侶封署紛濁富才改殡溝壕詭速歸重蚝房劾按黑牛白角何事緩師會辦兼收并蓄激犯跻峰造極驚悸晉帖金搖開鎮豬空造婪濁老眼昏花亮堂六鐘旅距孟加拉國能動性蟠據固結烹茗頻傳品學區内柔長設心噬負肆長素服套疊為之地五蔭鄉村憸士賢重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