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lpitate with fear] 因驚恐而心跳得利害
驚慌而緻心悸;十分擔心害怕。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五》:“仰惟爵高寵厚,俯思自效,憂深責重,驚悸累息,如臨于谷。”《新唐書·李祐傳》:“臣狂失心,惝怳驚悸。” 明 伍馀福 《蘋野纂聞·終南勇士》:“猿啼虎嘯,令人驚悸。”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多情的女孩子,被她朋友的痛苦吓住了,她顯得比 道靜 更加驚悸不安。”
“驚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語言學、醫學及中醫理論可歸納如下:
語言學解釋
指因驚恐或情緒刺激導緻的心跳劇烈、不甯之狀。反義詞為“鎮定”“冷靜”,近義詞包括“驚愕”“吃驚”等。
詞源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描述因虛勞損傷血脈導緻心氣不足,受邪氣侵襲而引發驚悸。
現代醫學角度
表現為心前區不適、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可能與心髒神經官能症相關。健康人情緒波動或攝入咖啡因、酒精後也可能出現類似症狀。
中醫病理機制
典型症狀
突發心悸、心慌、胸悶、頭暈,部分伴隨出汗、惡心或失眠。
與怔忡的區别
驚悸多由外因(如驚吓)引起,症狀短暫;怔忡則因内因(如氣血虧虛)導緻,表現為持續性無規律心悸。
中醫治療以調補心脾、安神定志為主,如歸脾湯等;日常需避免情緒刺激,減少咖啡因攝入。若症狀頻繁或加重,建議就醫排查器質性病變。
以上内容綜合了語言學定義、中西醫理論及症狀特點,如需進一步診療,可參考權威醫學文獻或咨詢專業醫師。
《驚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由于突然的驚吓或恐懼而心神不甯、感到恐怖、不安。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部分:驚和悸。
「驚」的部首是「心」,在常用的漢字筆畫中,「驚」一共有11畫。
「悸」的部首是「忄」(心旁),在常用的漢字筆畫中,「悸」一共有11畫。
《驚悸》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唐代。繁體中文中,《驚悸》的寫法是「驚悸」。
在古時候,「悸」的寫法有時會使用「懼」的舊字形,即「懼」的上半部分是「忄」,下半部分是「䖵」(示字旁,象征害怕)。這種寫法強調了驚悸所帶來的恐懼感。
1. 聽到突如其來的巨響,他感到驚悸不已。
2. 她在漆黑的夜晚裡,突然聽到了一陣恐怖的哭聲,頓時驚悸了起來。
1. 驚恐:恐懼和驚慌的狀态。
2. 悸動:心髒跳動的感覺。
3. 驚詫:因為超乎意料而感到驚訝和震驚。
4. 恐慌:突然喪失理智,失去冷靜,驚慌失措。
1. 驚吓:由于突然的聲音或事件而感到害怕、震驚。
2. 驚愕:因為突如其來的事情而感到吃驚、驚訝。
3. 驚訝:因為出乎意料的事情而感到吃驚、異樣。
平靜:沒有驚吓或恐懼的狀态。
安撫:使人感到平靜和安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