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髡夫的意思、髡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髡夫的解釋

指僧人。 唐 李德裕 《王智興度僧尼狀》:“訪聞 泗州 置壇次第,凡髡夫到者人納二緡,給牒即回,别無法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髡夫(kūn f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代文獻用例兩方面進行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髡(kūn)

    本義指古代剃除頭發的刑罰。《說文解字》載:“髡,剃發也。” 在“五刑”體系中屬恥辱刑,通過破壞身體發膚的完整性象征對罪人的懲戒。後引申為僧侶落發出家的行為,如《資治通鑒》注“髡,剃發也,僧侶去發為髡”。

  2. 夫(fū)

    泛指成年男性,或作指示代詞“彼”“此”解(如《左傳》“夫二人者”)。此處與“髡”組合,特指受刑者或僧人。

二、文獻中的雙重含義

  1. 刑罰受刑人

    指被判處髡刑的男性罪犯。《漢書·刑法志》記載秦代刑罰制度時提及“髡鉗為城旦”,即剃發戴枷服勞役的男性刑徒。此義強調其社會身份的貶損性。

  2. 出家僧侶

    佛教傳入後,“髡”轉為對僧人剃度的指稱。唐代《一切經音義》釋“髡頭”為“剃發出家”,故“髡夫”可指代僧侶。如宋代筆記《雲麓漫鈔》載“髡夫缁服,持戒修行”,此處即指僧人群體。

三、詞義演變特征

該詞從刑罰術語擴展至宗教稱謂,反映古代身體發膚觀念與宗教儀軌的交融。其使用多見于唐以前文獻,宋元後逐漸被“僧”“秃”等詞替代,現代漢語已罕用。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釋“髡”字
  2. 班固《漢書·刑法志》刑罰制度記載
  3. 釋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六釋僧侶剃度
  4. 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宗教習俗描述
  5. 司馬光《資治通鑒》胡三省注刑名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髡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 基本詞義
    該詞讀作kūn fū,字面可拆解為“髡”(剃發)與“夫”(成年男子),合指剃發的男性,即僧人。

  2. 曆史文獻例證
    唐代李德裕在《王智興度僧尼狀》中記載:“凡髡夫到者人納二緡,給牒即回”,描述了當時泗州僧人需繳納兩缗錢(貨币單位)以獲取官方度牒(僧人身份憑證)的現象。這反映了唐代政府對僧籍的管理制度。

  3. 綜合釋義
    該詞特指通過官方程式正式出家的僧人,隱含對僧人身份合法性的強調。其使用多見于唐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罕見。

注意:由于該詞屬于生僻古語,且當前可查證的權威資料有限(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或專業古籍數據庫進一步确認。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紅班治崩沸撮鳥大域鬥趣斷袖之癖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凡才分擔服度負屈含冤符呪攻過箴阙工作日龢鵲洪茂歡動黃克誠胡說亂道檢放跲踬刭拔金毛鼠舊觀疾惡如風昆仍來喻練形術鄰竝臨穎理身龍雕鹿鳴客賣官鬻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攀龍附鳳樸靜清斲仁民愛物蹂蹀生榮死哀生死與共食不厭精,脍不厭細釋黻嗣母貪財慕勢談心鐵範土頑外施完滿位置文號武達詳到項鍊先例鮮眉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