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靜的意思、樸靜的詳細解釋
樸靜的解釋
(1).謂順乎自然而無所作為。 唐 王勃 《梓州慧義寺碑銘》:“豈非君臣樸靜,則上皇扶失道之危;仁義沸騰,則大雄拯橫流之弊。”
(2).質樸文靜。 宋 葉適 《劉子怡墓志銘》:“六子五姪,皆樸靜重訥,未嘗程督,鵠侍株立,不一亂聲色。”
詞語分解
- 樸的解釋 樸 (樸) ǔ 沒有細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飾:樸素。樸實。樸厚。樸質。 樸 ò 落葉喬木,葉橢圓形,上部邊緣有鋸齒,花細小,色淡黃,果實球形,黑色,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器具。 樸 ō 〔樸刀〕古代的
- 靜的解釋 靜 ì 停止的,與“動”相對:靜止。靜态。靜物。平靜。風平浪靜。 沒有聲音:安靜。寂靜。僻靜。冷靜。肅靜。靜悄悄。靜穆。靜谧。靜默。靜觀。靜聽。 安詳,閑雅:靜心。靜坐。 古同“淨”,清潔。 姓。 動
專業解析
樸靜是由“樸”與“靜”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本義及引申義理解:
-
字義解析
- 樸(樸):本義指未加工的木材,引申為質樸、淳厚、不加修飾的自然狀态。《說文解字》釋為“木素也”,強調原始純粹的特質。
- 靜:本義為安定、止息,與“動”相對,引申為平和、安甯、不受紛擾的心境或環境。《說文解字》稱“審也”,含内斂沉澱之意。
-
合成詞釋義
“樸靜”融合兩字核心内涵,形容質樸無華且心境安甯的狀态。具體表現為:
- 外在特質:言行舉止自然簡樸,不事雕琢,如《禮記》所言“大圭不琢”的天然之美。
- 内在修養:心境平和恬淡,遠離浮躁,契合道家“緻虛極,守靜笃”的哲學追求。
-
應用語境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人物品評,如:
- 描述環境:“山居樸靜,溪聲伴讀”(山林生活質樸幽靜)。
- 形容人物:“其人樸靜如古玉,溫潤自持”(性情淳厚沉靜)。
權威參考來源:
- 漢典(zdic.net)對“樸”“靜”的字源解析及引申義說明。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關于“樸質”“甯靜”的釋義條目。
-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合成詞“樸”與“靜”的語義關聯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樸靜”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哲學層面的解釋(順乎自然)
指順應自然規律、主張無為而治的思想境界。這一釋義源于唐代王勃的《梓州慧義寺碑銘》:
“豈非君臣樸靜,則上皇扶失道之危;仁義沸騰,則大雄拯橫流之弊。”
此處通過“樸靜”與“仁義”的對比,強調自然無為的處世态度。
二、人物特質的描述(質樸文靜)
形容人性格質樸且舉止文雅。宋代葉適在《劉子怡墓志銘》中寫道:
“六子五姪,皆樸靜重訥,未嘗程督,鵠侍株立,不一亂聲色。”
該句以“樸靜”展現家族成員内斂沉穩的氣質。
發音與用法
- 讀音:pǔ jìng(“樸”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作“質樸”義時讀pǔ,作姓氏時讀piáo,此處取前者)。
- 語境:多用于文學或哲學領域,如描述山水畫作“古樸靜谧”,或茶道意境“素樸靜待”。
示例造句
- 明代王問的手卷以水墨皴染,畫面“古樸靜谧”,體現隱逸之風。
- 茶湯色如杏黃,氣韻“樸靜”,似幽谷清泉般恬淡。
“樸靜”既可表達道家順應自然的哲學觀,也可形容人物或事物淡泊甯靜的特質,常見于古典文獻及藝術評論中。
别人正在浏覽...
按獄百嬌白蠟明經白羲包匦北方人被褐懷珠柽柳串同吹樂辭别存息倒挂雀等身著作鹗眙該理官俸瑰詭國舉過載觚壇海漚和合四象阖門橫暴津鼓金貨近水樓台極壽無疆戢羽課訂空空如也曠禮濫好人連拱列支敦士登貍力六逆亂蓬蓬泥文怕敢跑碴狍子牽比前途棋路容服桑蠧生榮沒哀生絲守阙抱殘壽穴死巴松亭肅布隨筆突兀森郁五朵金花相嘔銜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