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颠蹶,不能前進。 明 劉基 《張子英閑止齋》詩之一:“步止辭跲躓,語止絶悔愆。”
“跲踬”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主要由兩個單字“跲”和“踬”組成,均與“絆倒、受阻”相關,具體釋義如下:
跲(jiá):
本義為絆倒。《說文解字》釋為“踬也”,即被障礙物絆倒。引申為言語或行動受挫,如《禮記·中庸》中“言前定則不跲”,指說話前有準備則不會卡頓。
踬(zhì):
本義為跌倒,如《詩經·豳風·狼跋》中“狼跋其胡,載踬其尾”,形容狼前行踩到垂肉、後退絆到尾巴的窘态。後比喻事情受阻或失敗,如“屢試屢踬”。
“跲踬”為同義複詞,強調因障礙而跌倒或受挫,常見于古文中的兩種用法:
《詩經·豳風·狼跋》:
“狼跋其胡,載踬其尾”,以狼的進退兩難比喻人的困境,此處“踬”與“跲”意義相通。
《南史·王僧孺傳》:
“跲踬橫至,排擠嚴酷”,描述人生際遇的坎坷。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等工具書,或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跲踬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來形容人在行走、奔跑過程中不小心摔倒或者絆倒的情況。它表示因為不穩定的腳步或者地面的不平整而失去平衡。
跲踬組成了兩個部首:足(⻊)和力(⼒)。它的總筆畫數為14劃。
跲踬是一個古代漢字,源自《說文解字》。在繁體字中,跲踬用「蹶」字來替代,其中「蹶」的拆分部首也是足(⻊)。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中,跲踬的寫法有所變化。早期的寫法是「⻊(足)又⼊(人)」,後來由于字形簡化,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1. 他跲踬了一下,但是很快又站起來了。
2. 剛開始學習滑闆的時候,我常常跲踬。
1. 跲踬不前:形容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時不斷遇到困難或挫折。
2. 跲踬重重:形容一個人在努力奮鬥後往往遭受一次次失敗。
摔倒、絆倒、颠倒、失足
站穩、穩健、平穩、穩固、均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