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愧畏的意思、愧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愧畏的解释

惭愧和畏惧。语出《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南朝 梁 沉约 《弹王源》:“明目腆颜,曾无愧畏。” 唐 孙樵 《刻武侯碑阴》:“洎受社稷寄,擅刑赏柄,曾心不愧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愧畏”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愧”和“畏”两个语素构成,主要表示一种因感到惭愧、羞耻而生发的敬畏、不安或畏惧的心理状态。其核心含义侧重于因内心有愧而产生的敬畏或惶恐不安。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拆解与合成:

    • 愧 (kuì): 本义指惭愧、羞愧。指因做错了事、未能尽责或不如人而感到内心不安、羞耻。《说文解字》:“愧,惭也。” 例如:问心无愧、羞愧难当。
    • 畏 (wèi): 本义指害怕、恐惧。引申为敬畏、敬服。例如:敬畏、畏惧、后生可畏。
    • 合成义 (愧畏): 将“愧”与“畏”结合,“愧畏”强调的是因内心有“愧”(惭愧、羞耻)的情绪,进而产生一种“畏”(敬畏、惶恐、不安)的心理感受。这种“畏”并非单纯的外部恐惧,而是源于自我道德审视或对他人评价的在意而产生的内在压力。
  2. 核心含义:

    • 因惭愧而敬畏/惶恐: 这是“愧畏”最核心的意思。指人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不足或未能达到某种标准(道德、责任、期望等),内心感到羞愧,从而对相关的人(如长辈、上级、恩人)、事、理(如道德规范、天道)产生一种敬畏、惶恐不安的心理状态。这种情感混合了羞耻感和由此引发的谨慎、谦卑甚至惧怕。
  3. 用法与语境:

    • 古典与现代: “愧畏”是一个比较书面化、带有一定古典色彩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如“惭愧”、“羞愧”、“敬畏”等词高,但在文学作品、正式书面语或表达特定细腻情感时仍会使用。
    • 情感色彩: 通常带有谦卑、自责、谨慎的意味。常用于表达面对尊长、恩人、高尚品德或重大责任时,因自觉不足而产生的复杂情感。
    • 常见搭配: 常与“之心”、“之情”连用(如“心怀愧畏”),或用于描述面对某人/某事时的心理状态(如“面对恩师,他深感愧畏”)。
  4. 例句参考:

    • “他接受了过分的赞誉,心中反而充满了愧畏之情。”(面对赞誉,因自觉名不副实而感到惭愧和不安)
    • “想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他不禁心生愧畏。”(因未能达到期望而感到羞愧和惶恐)
    • “面对前辈的提携,后生晚辈唯有心怀愧畏,努力精进。”(对前辈的恩情感到感激的同时,也因自身不足而心生敬畏和惭愧,激励自己进步)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愧畏”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愧”(惭愧)和“畏”(畏惧)组成,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愧畏”表示因自身过错或不足而产生的羞愧与敬畏双重情感,常用来描述人在道德或能力上的自我反思。其核心源于《诗经·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强调行为需对得起他人且敬畏天道。

2.词源与演变

3.使用场景

4.近义与关联词

5.现代应用

如今多用于文学或书面语,强调道德自省或对权威的敬惧,如“他面对错误深感愧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或例句,可参考《诗经》、沈约《弹王源》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保乂陛楯薜萝衣齿耋触目如故春岑粗话低洼防洪渠腹地扶芳改弦易调故庐洪深毁离降免将佐角鵄祭哜静严酒赋九塞军属闿张刊成板克易苦茶老虎头上扑苍蝇牢槛碄碄弄堂炉先生录用墓碑胚珠匹比歉收屈突宂猥三色烧槽声叙谥碑市奸时康衰乏鼠技宋景诗泝通啼呼土社完名全节握奇下脚货翔鸾翥凤相因县跂绡练夕漏西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