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惭愧和畏惧。语出《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南朝 梁 沉约 《弹王源》:“明目腆颜,曾无愧畏。” 唐 孙樵 《刻武侯碑阴》:“洎受社稷寄,擅刑赏柄,曾心不愧畏。”
“愧畏”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愧”(惭愧)和“畏”(畏惧)组成,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愧畏”表示因自身过错或不足而产生的羞愧与敬畏双重情感,常用来描述人在道德或能力上的自我反思。其核心源于《诗经·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强调行为需对得起他人且敬畏天道。
如今多用于文学或书面语,强调道德自省或对权威的敬惧,如“他面对错误深感愧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或例句,可参考《诗经》、沈约《弹王源》等文献来源。
愧畏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对自己的过失或错误感到惭愧和畏惧的心情。
拆分部首和笔画:愧 = 忄(心)+ 鬼 → 9画;畏 = 田 + 亻(人)+ 尸 → 10画。
来源:愧畏是由“愧”,指内心悔恨,和“畏”,指害怕和惧怕,两个词合并而成的。表示一个人对于自己所犯错误或者罪过感到内心惭愧并对此深感畏惧。
繁体:愧畏(繁体字:“愧”和“畏”均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书法中,愧畏的写法和现在稍有不同。具体的写法在古代文献中记录不详,但在现代书法中,愧畏依然使用了传统的字形,保持了古汉字的气息。
例句:
1. 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对自己感到非常愧畏。
2. 我犯了一个绝对不能犯的错误,我深感愧畏。
组词:自愧不如、愧疚、愧对、自愧弗如等。
近义词:惭愧、羞愧、惭愧、忏悔。
反义词:得意、无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