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慚愧惶恐。 清 恽敬 《上曹俪笙侍郎書》:“附呈近作數首,聊以塞盛意,愧悚愧悚。”
“愧悚”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愧悚”由“愧”(慚愧)和“悚”(恐懼)組合而成,形容人因過錯或失禮而同時感到慚愧與惶恐的心理狀态。
二、詳細解析
字義構成
情感層次
該詞強調兩種情緒的疊加:既有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性羞慚,又包含對可能後果的擔憂,常見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表達中。
三、使用場景
四、延伸信息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典文學或正式文書中。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清代文獻。
《愧悚》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是形容人内心深感愧疚和恐懼的情緒狀态。它表示因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或思想而感到内疚和害怕的心理體驗。
《愧悚》的拆分部首是「心」、「忄」。其中「心」是主部首,而「忄」是輔助部首。
《愧悚》的筆畫分别是:「愧」(11畫)和「悚」(10畫)。
《愧悚》一詞最早出現在《管子》這本古代文獻中。在這個語境中,它表現出人擔憂自己行為的不當與罪惡感之情。
《愧悚》的繁體字是「媠懅」。繁體字是使用繁體字形式書寫的漢字,主要在台灣、香港和澳門等地使用。
在古時候,「愧」的寫法較為簡化,隻有「讠斯心」三個部分,中間的「心」下方有一個橫折,象征内心的愧疚。而「悚」則是由「心」下方的「白」和上面的「公」組合而成,表示内心因恐懼而産生的動蕩不安。
1. 我做錯了事情,心中愧悚不已。
2. 面對自己的過錯,他感到愧悚萬分。
3. 改正錯誤後,他的愧悚逐漸減輕。
愧疚、愧煞、愧對、悚然、悚動。
驚恐、惶恐、害怕、内疚。
寬慰、釋然、欣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