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厄。 唐 司空圖 《答孫郃書》:“矧當艱否之運,吾君吾相,方以爵秩來天下之賢材,将與之共拯,其可沽虛而自集耶!” 前蜀 杜光庭 《羅天醮衆神詞》:“運鐘艱否,時屬播遷,天數未寧,帝車未復,忠臣義士,皆懸報國之心。”
“艱否”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例證
三、單字解析
四、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代詩文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深意。例如在描述國家動蕩、個人際遇坎坷時,常通過“艱否”強化困頓程度。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解,以獲取更權威的釋義和用例。
「艱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困難和艱辛。它由「艱」和「否」兩個字組成。
「艱」是一個形聲字,由「艸(草字頭)」和「監」組成。其中,「艸」表示植物的意思,「監」是聲旁,表示監視的意思。這個字原本是表示斬草除害的意思,後來引申為困難和艱苦。這個字的部首是「艸」,拼音是「jiān」,總筆畫數是10畫。
「否」是一個指事字,表示否定的意思。它古時的寫法是「不」字的正體。「否」的部首是「口」,拼音是「fǒu」,總筆畫數是7畫。
「艱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谷食》一篇中。在古代,「否」不僅表示否定,還有受苦、艱難的含義。
在繁體中,「艱」的字形略有變化,變成了「艱」。而「否」沒有變化,仍然保持原樣。
在古代,「艱否」的寫法還有一些變化。例如,「艱」有時候會寫成「艮」,而「否」有時候會寫成「缶」。不同的時代和地區,漢字的寫法會有所差異。
1. 他經曆了許多艱苦和困難,但從未放棄。
2. 他們共同面對了許多艱否,最終戰勝了困難。
艱難、艱苦、艱險、困難、困苦、困厄
困難、苦難、艱巨、險阻、困境
輕松、順利、容易、簡單、良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