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微細之處。黍、铢均為輕微的重量單位。《漢書·律曆志上》曰:“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 清 劉大櫆 《祭望溪先生文》:“六經之道,雖闢而蕪。惟公治之,究其根株,如受衡量,不溢黍銖。” 清 方東樹 《書<望溪先生集>後》:“後人雖有丹堊之巧為密麗,至於不失黍銖,終不如慮始者精神開闔於空虛杳冥之際,而與造物相往來也。”
“黍铢”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代度量衡及文獻記載進行解釋:
“黍铢”由“黍”和“铢”兩個古代微小重量單位組成,比喻極其微小的量或細節。例如清代劉大櫆在《祭望溪先生文》中用“不溢黍銖”形容治學嚴謹,分毫不差()。
該詞多用于古文,強調精細或嚴謹:
部分研究認為“铢”通假“珠”,取露珠之微小意象,但此說多見于特定醫學文獻(),文學領域仍以重量單位解釋為主。
該詞通過具體度量單位抽象化,成為形容事物精微程度的文學表達,需結合古文語境理解。
《黍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微小而珍貴的東西。
《黍铢》的拆分部首是“禾”和“金”,分别表示水稻和金屬。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黍铢》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曆史典故。傳說中,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施了一種稱為“金铢交易”的經濟制度。在這個制度下,黍作為一種來衡量貨币的單位,而铢被用作計量黍的工具。由于黍的數量非常少,因此《黍铢》就代表着微小而珍貴的東西。
《黍銖》是《黍铢》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黍铢》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1. 這把古董琴并不很值錢,但它對于音樂愛好者來說是一枚《黍铢》。
2. 這本書可能在市場上價值不高,但對于我來說它是一本《黍铢》。
黍稷、黍苗、黍稭、黍離、黍禱
珍貴、寶貴、貴重
平凡、普通、無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