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戴的意思、愧戴的详细解释
愧戴的解释
感谢。 唐 裴铏 《传奇·张无颇》:“寡人薄德,远邀大贤,盖缘爱女有疾,一心钟念。知君有神膏,倘或痊平,实所愧戴。”
词语分解
- 愧的解释 愧 ì 羞惭:羞愧。惭愧。愧色。愧怍(惭愧)。愧疚。愧赧(因羞愧而脸红)。愧悔。问心无愧。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戴的解释 戴 à 加在头、面、颈、手等处: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圆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拥护:戴仰。爱戴。拥戴。感恩戴德。 姓。 摘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愧戴"是一个相对少见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因承受他人的恩惠、信任或厚爱而感到惭愧,难以心安理得地承受。它表达了受惠者内心的不安与谦卑。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词义构成与解析:
- 愧:本义指内心感到羞耻、不安或对不起他人。如《说文解字》释“愧”为“惭也”。
- 戴:本义指将物品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引申为承受、担当、蒙受(恩惠、责任等)。如“戴德”(承受恩德)、“戴罪”(担当罪责)。
- 愧戴:二字结合,生动描绘了承受者(戴)因自觉不配或无法回报而感到羞愧(愧)的心理状态。强调的是在承受恩惠、荣誉或重任时内心的不安与惶恐。
-
完整释义:
- 因承受恩惠、信任或荣誉而感到惭愧不安,自觉难以匹配或回报。它表达的是一种受之有愧、担当不起的心情。
- 常用于表达对他人深厚情谊、高度信任或给予的过高荣誉的感激与惶恐交织的复杂情感。
-
使用场景与语境:
- 多用于书面语或较正式的场合。
- 常出现在表达对长辈、上级、恩人给予的厚爱或重托时的谦辞中。例如:“承蒙先生如此器重,委以重任,晚辈实在愧戴难安。”
- 也可用于表达对他人给予的过高赞誉或自己获得意外殊荣时的谦逊态度。例如:“获此殊荣,我深感愧戴,这应归功于团队的努力。”
- 与“愧对”的区别:“愧对”侧重于因自己的行为或未能达到期望而感到对不起对方;“愧戴”则侧重于因承受了对方的给予(恩惠、信任等)而感到不安。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该词典是收录现代汉语词汇最权威、最全面的工具书之一,对“愧戴”一词有收录和解释,明确其含义为“惭愧承受”。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使用的权威词典,虽然“愧戴”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其收词范围内,也提供了精炼的解释:“承受不起而感到惭愧”。
- 古汉语用例佐证:虽然“愧戴”在现代汉语中不算高频词,但其构成符合古汉语表达习惯。类似情感在古文中常以“愧荷”、“惭荷”、“愧蒙”等词表达,其核心情感与“愧戴”相通,均表示受惠后的惭愧不安。(汉典网站汇集了多部古代字书、韵书和典籍,可查询相关古语词源和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愧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综合多个来源可得出以下解释:
1.基本含义
“愧戴”由“愧”(惭愧)和“戴”(承受、接受)组成,字面意为因自感不配而羞于接受他人的敬意或恩惠。例如,当受到超出自身能力的赞誉时,可能用“愧戴”表达谦逊态度。
2.古代文献中的用法
在唐代裴铏的《传奇·张无颇》中,“愧戴”被用作感谢之意。如:“知君有神膏,倘或痊平,实所愧戴。”此处“愧戴”结合了谦逊与感激,体现接受帮助时的复杂情感。
3.现代解释的分歧
- 自愧接受:部分现代词典强调“因不配而羞惭”的核心含义。
- 感谢:另一些资料沿用古代用法,将“愧戴”等同于感谢,但隐含谦卑色彩。
4.使用建议
该词较为生僻,多用于书面或古典语境。若需表达感谢,现代汉语中更常用“感谢”“承蒙”等词;若强调自愧,可用“受之有愧”等表达。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传奇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亭悲伤兵轮蝉露出言成章灯宴电熛殿兵點粧调挠东方学士坊官反接丰黛佛乘阜陵謌诵盥槃过阴鬨堂化鸱为凤火聚火祆甲戟矫饬妓婢师九阍九牧积直开单烂若披锦涖涖龙膋龙门笔马珂冒头蒙憧灭劫密秘迷殢评定萍踪浪影前好七历勤政聚会穷则思变秋木箬篷三臡八菹闪然市场体系石碌衰颓网开三面湾酸嵬崔午前吴闉污黦相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