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枯骨税的意思、枯骨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枯骨税的解释

古代苛税的一种。耕牛死后还要缴的税。《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及 潘美 定 湖南 ……营田户给牛,岁输米四斛,牛死犹输,谓之枯骨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枯骨税"并非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规范词条,而是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民间称谓。从汉语语义和历史语境分析,其含义可归纳为:

一、字面释义与历史语境

"枯骨"指腐朽的尸骨,"税"即赋税。该词源于中国古代战乱时期,官府对已故者继续征收赋税的苛政现象。当在册纳税人死亡后,地方官吏仍将其名字保留在户籍册上强行征税,导致"死者骸骨未寒而生者需代缴税款"的荒诞局面,本质是对无纳税能力群体的强制性摊派。

二、典源与制度背景

该现象集中出现于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后,朝廷为弥补财政亏空推行"两税法",但地方官吏为完成税收定额,常将逃亡或死亡人口的税额摊派给邻里(见《资治通鉴·唐纪》载:"户口凋耗,版籍空虚,税征不足,乃令邻保代输")。史学家李锦绣在《唐代财政史稿》中指出:这种"虚挂亡丁"的征税方式实为"白骨征税",构成中晚唐农民的主要负担之一。

三、文化象征意义

该词后被引申为极端残酷的剥削制度的代名词。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痛斥此类税制:"暴骨如莽,而犹科敛不已,是谓枯骨之税",强调其违背儒家"仁政"伦理。现代史学界则将其视为古代中国"黄宗羲定律"(赋税改革反而加重农民负担)的典型案例。

权威文献佐证

"枯骨税"特指中国古代对死亡人口强征赋税的暴政,其语义承载着对封建苛税制度的批判,需置于中晚唐财政危机与户籍制度崩坏的历史框架中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枯骨税”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且被引申为成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枯骨税的字面含义指古代对耕牛死后仍强制征收的税赋,属于苛捐杂税的一种。其名称源于“枯骨”象征牲畜死亡后的遗骸,而“税”则体现强制征收的特性。

二、历史背景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北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潘美在湖南推行营田制时,政府向农户发放耕牛,要求每年缴纳四斛米作为税赋。即使耕牛死亡,农户仍需继续缴税,这种制度被称为“枯骨税”。

三、演变与比喻义

随着语言发展,“枯骨税”逐渐演变为成语,比喻残酷剥削或贪婪无度的行为。其核心含义扩展为:

四、现代应用

如今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形容不合理的税收政策,或隐喻过度索取资源的行为。例如:“某些平台对商家的抽成堪称现代版枯骨税。”


注:不同来源对“枯骨税”的解释侧重不同,历史类文献(如、4)聚焦具体税制,而词典类(如)更关注语义演变。建议结合《续资治通鉴》等原始史料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霸王之资被兵辩敏别派簿吏不訾之器参领蝉蛇澄宁初婚村服忖沙簇拥大拇指头东坡七集匪伊朝夕孚佑古调诗孩子头寒雰鸿芬鸿门化裁荒燕恢宏溷鼠脚子货解聘街舞鯨鱏金辂济涉酒瓮饭囊既终窟竉嗹馬丽章轮箘虑虒尺马首欲东鸟泊怒目横眉偏视瓶口迁沙三角关系三絃山瀑善性盛价收园结果疏钟蹄踁同经拓绪我妮五神响晴贤瞒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