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額兵員。《明史·解學龍傳》:“裁冗吏,核曠卒。”
"曠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指擅離職守、缺勤的士兵,後引申指無故缺席、缺勤的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曠卒(kuàng zú)
由“曠”(空缺、荒廢)與“卒”(士兵)組合而成,字面指崗位空缺的士兵,實際指未履行值守職責的軍人。
引申義:泛指不按規定到崗、缺席的人。
本義:軍隊中的缺勤者
指古代軍隊中未獲批準擅自離開崗位或未按時報到的士兵,屬于違反軍紀的行為。
例:《練兵實紀》 提及“軍中有曠卒,則伍列不整”,強調士兵缺勤影響軍隊秩序 。
引申義:泛指缺席者
擴展至其他領域,指任何集體或組織中無故缺勤的人員。
例:清代公文《吏部則例》載“官員如曠卒離崗,按律懲處”,将“曠卒”類比官吏失職 。
該詞多見于明清軍事及律法文獻,如《明會典》規定“每營曠卒逾十人,将官罰俸”。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卷,第289頁,釋義引證多部兵書。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研究或特定成語(如“效曠卒之怠”,喻消極怠工)。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為紙質權威辭書,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曠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àng zú,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
指虛額兵員,即軍隊中虛報或實際空缺的士兵名額。這一解釋來源于曆史文獻,例如:
部分詞典(如)提到“曠卒”可形容因缺乏紀律導緻工作或學習懶散,将“曠”理解為“荒廢”,“卒”指“工作/學習”。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與“曠工”“曠課”等詞混淆衍生而來。
建議參考《明史》等權威史料或專業詞典(如漢典)以獲取更準确信息。
白丹白斬雞把弄被料本官長蛇封豕吵吵詞卷丹水德綏诋惡乏話焚柴風傳風邁扶乩革抉宮縣狗頭上生角貴酋彗勃兼采兼榮驚惶萬狀進襲近月積時雞斯俊智卡片良人連事輪崇論笃洛英旅帆馬刀賣武媒翳牧草娘子兵磐辟破使謙套巧法勤學苦練曲突移薪沈俊試想松殿泰東西通詳抟結土風玩藝畏逼味如嚼蠟烏骓小蘿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