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焚柴的意思、焚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焚柴的解釋

即燔柴。《晉書·元帝紀》:“焚柴頒瑞,告類上帝。” 唐 張九齡 《請行郊禮疏》:“伏望以迎日之至,展焚柴之禮。”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升煙燔牲首,則是祭前焚柴升煙,皆求神之義,因為祭名。”參見“ 燔柴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焚柴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焚柴,又稱“燔柴”,指古代祭祀儀式中燃燒木柴以祭天、祭神的行為。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焚燒柴薪,使煙氣上升達于天,象征将祭品與誠意傳達給神靈。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123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二、文化内涵與儀式特征

  1. 祭祀功能:焚柴是周代以降“郊祀”的重要環節,屬“燔燎”祭法,用于祭祀天神、日月星辰等至高神祇。《禮記·祭法》載:“燔柴于泰壇,祭天也。”
  2. 象征意義:煙氣升騰代表溝通天地,《周禮·春官》稱“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鄭玄注:“禋之言煙,煙祭升氣也。”

    來源:許嘉璐主編《中國古代禮俗辭典》第205頁,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1年。

三、古籍例證

四、現代延伸與考據

現代漢語中,“焚柴”一詞已罕用,但作為曆史專名仍見于研究文獻。其儀式形态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燎祭遺存,考古發現如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的燎祭坑可佐證。

來源:王震中《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第278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禮記》《周禮》《尚書》等經典及權威考據文獻,未引用網絡來源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焚柴”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祭祀儀式)

焚柴即“燔柴”,是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一種重要環節,指焚燒柴火以祭告上天或神靈。這一行為象征對天地神明的敬奉與祈求,常見于帝王或重大典禮中。例如:

二、引申含義(成語比喻)

部分資料提到,“焚柴”也可比喻個人力量微小,難以應對外界挑戰。例如:形容資源或能力有限時,如同燒柴火般微弱,無法解決重大困難。不過此用法較為少見,更多語境中仍指向祭祀儀式。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祭祀流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晉書》《雲麓漫鈔》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綳扒吊拷碧岑不凡穿連吊門饤座梨惡鬥發單份額諷興稾茇臯臯歌唫構隙廣土衆民館宅寒樹豪姓哄争話盒子懷信花裡胡紹回形針渾撥四江湘簡濟檢修家破身亡揭底嶻嶪經售窘悴君子固窮刻辭客睡留後路每況愈下明線耐穿呶拏暖盎排當畔志噴嘶評選本岐路人情急了旗杖曲閣燒缸地帥長霜縠術路殊珍宿惑逃瘧土處外感内傷亡不旋踵無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