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 周游列国,在 匡 地遭到围困。后泛指好人被围困。《韩非子·难言》:“ 仲尼 善説而 匡 围之。” 清 周亮工 《王师将返闽围渐解射乌楼上示诸同事用生字》诗:“ 匡 围解后死,玉貌重先生。”参见“ 匡人 ”。
“匡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源自历史典故,以下是综合多部词典的详细解释:
原指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匡地(今河南长垣)被围困的事件,后引申为好人或正义之士遭遇困境的泛指。
据《韩非子·难言》记载:“仲尼善说而匡围之。” 这里描述孔子(字仲尼)因善于言辞反而在匡地被当地民众误解并围困。清代周亮工的诗句“匡围解后死,玉貌重先生” 也印证了这一用法。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比喻正直之人受挫或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遭遇阻碍。例如:“他怀才不遇,如陷匡围之境。”
部分词典(如)提到“纠正错误”的引申义,但此说法未见于主流权威文献,可能为误传或次要用法。建议以“被围困”为核心含义理解。
《匡围》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匚”和“囗”,并且包含了12个笔画。
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来形容围绕、包围的意义。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没有变化。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和含义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一些例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用法:
1. 他们在战场上匡围敌军,使其无法逃脱。
2. 这个团队的目标是匡围犯罪分子,将其绳之以法。
除了《匡围》这个词外,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组词:
1. 匡正:指纠正错误、调整不当的行为或做出改变。
2. 围剿:指对敌人或犯罪分子进行包围和击败。
另外,近义词可以是围绕、包围、环绕等等,它们的意义都与匡围相似,有着共同的核心概念。
反义词可以是解围、救援等,表示解除围困或帮助别人摆脱困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