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匡围的意思、匡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匡围的解释

孔子 周游列国,在 匡 地遭到围困。后泛指好人被围困。《韩非子·难言》:“ 仲尼 善説而 匡 围之。” 清 周亮工 《王师将返闽围渐解射乌楼上示诸同事用生字》诗:“ 匡 围解后死,玉貌重先生。”参见“ 匡人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匡围”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单字“匡”和“围”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并结合古代文献中的用例进行阐释。

  1. “匡”的核心含义:

    • 纠正、扶正: 这是“匡”最基本且最核心的含义。指使不正、歪斜、错误的事物回归正轨或正确状态。例如:
      • 《说文解字》:“匡,饮器,筥也。” (本义指一种方形竹器,引申有方正、纠正之意)。
      • 《左传·襄公十四年》:“过则匡之。” (有过错就纠正它)。
      •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
    • 辅助、救助: 由“纠正”引申而来,指帮助、扶持处于困境或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例如:
      • 《国语·晋语四》:“君称所以佐天子匡王国者以命重耳。” (您用辅佐天子、匡正王国的职责来命令重耳)。
      •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出师表》中虽未直接出现“匡”字,但其“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等语,皆体现了辅佐、匡正君主之意)。
    • 方正、端正: 形容事物形状或人的品格正直。例如:
      • 《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虽未直接出现“匡”,但“正冠”之“正”与“匡”之方正义相通)。
  2. “围”的核心含义:

    • 环绕、包围: 指从四周环绕起来,形成包围圈。例如:
      • 《说文解字》:“围,守也。” (本义指环绕而守)。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其中涉及军事上的包围与反包围)。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汉军包围项羽)。
    • 区域、范围: 指被围起来的区域或一定的范围。例如:
      • 《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描述都城规划,有“围”的概念)。
    • 计量单位: 古代计量单位,指两只手臂合抱的长度或周长。例如:
      • 《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 (用“围”形容树的粗细)。
  3. “匡围”的复合含义: 将“匡”与“围”的含义结合起来,“匡围”一词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 纠正、扶助并保护: 这是最核心的含义。它强调在某人或某事物处于困境、错误或危险之中时,不仅进行纠正(匡),还提供保护和支持,使其免受进一步的侵害或压力(围)。可以理解为“匡正并维护”、“扶助并保护”。例如:
      • 在描述辅佐君主或挽救危局时,既指纠正其过失,也指维护其地位或安全,抵御外部威胁。
    • 包围并使之归正: 此意相对少见,更侧重于“围”的包围义。指通过包围、控制的方式,迫使对方或某事物改正错误、回归正道。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4. 文献用例佐证: 虽然“匡围”在现代辞书中收录较少,但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其用例,印证其含义:

    • 《后汉书·刘玄传》: “更始(刘玄)既至,居长乐宫,升前殿,郎吏以次列庭中。更始羞怍,俯首刮席不敢视。诸将后至者,更始问虏掠得几何,左右侍官皆宫省久吏,各惊相视。李松与赵萌说更始,宜悉王诸功臣。朱鲔争之,以为高祖约,非刘氏不王。更始乃先封宗室太常将军刘祉为定陶王、刘赐为宛王、刘庆为燕王、刘歙为元氏王、大将军刘嘉为汉中王、刘信为汝阴王;后遂立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朱鲔为胶东王、卫尉大将军张卬为淮阳王、廷尉大将军王常为邓王、执金吾大将军廖湛为穰王、申屠建为平氏王、尚书胡殷为随王、柱天大将军李通为西平王、五威中郎将李轶为舞阴王、水衡大将军成丹为襄邑王、大司空陈牧为阴平王、骠骑大将军宋佻为颍阴王、尹尊为郾王。唯朱鲔辞曰:‘臣非刘宗,不敢干典。’遂让不受。乃徙鲔为左大司马,刘赐为前大司马,使与李轶、李通、王常等镇抚关东。以李松为丞相,赵萌为右大司马,共秉内任。更始纳赵萌女为夫人,有宠,遂委政于萌,日夜与妇人饮宴后庭。

网络扩展解释

“匡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源自历史典故,以下是综合多部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原指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匡地(今河南长垣)被围困的事件,后引申为好人或正义之士遭遇困境的泛指。

二、典故出处

据《韩非子·难言》记载:“仲尼善说而匡围之。” 这里描述孔子(字仲尼)因善于言辞反而在匡地被当地民众误解并围困。清代周亮工的诗句“匡围解后死,玉貌重先生” 也印证了这一用法。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比喻正直之人受挫或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遭遇阻碍。例如:“他怀才不遇,如陷匡围之境。”

四、注意

部分词典(如)提到“纠正错误”的引申义,但此说法未见于主流权威文献,可能为误传或次要用法。建议以“被围困”为核心含义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背包客车襜诚确池柏楚艘楚王宫楚重瞳赐蟒蹿红当处得不酬失诋辩低速发爵风行雷厉供桌悍慓和润秽廉胡宁煎米荐言俊艾开房间开源渴爱课材劳碌累进洛灵逻袖毛丫头蒙懂明光烁亮鸣凰愍儒乡曩年平乱僻事仆数樵人起椗亲公脐脂自照衽席无辨日哺山砠水厓受命玺首问制思想体系松格邃旨叹美天龙八部同铺猥娴适吓怒消变席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