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疏的意思、曠疏的詳細解釋
曠疏的解釋
疏懶;稀疏。 宋 曾鞏 《回亳州知府谏議狀》:“始敢瀝茅心之至懇,具竿牘之常儀,少贖曠疏,覬蒙開察。” 宋 王安石 《與王宣徽書》:“山川阻闊,修問曠疏。”
詞語分解
- 曠的解釋 曠 (曠) à 空闊:空曠。曠遠。曠野。地曠人稀。 開朗,心境闊大:曠達。心曠神怡。 相互配合的東西之間空隙過大:這雙鞋穿着太曠了。 荒廢,耽誤:曠工。曠時持久。曠日經年。 長時間所無:曠代偉人(當代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網絡擴展解釋
“曠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曠疏”由“曠”和“疏”組成,主要表示兩種含義:
- 疏懶:指人因懈怠而懶散,如長期不聯繫或荒廢事務。例如宋代曾鞏在書信中寫道“少贖曠疏”,表達對自己疏于問候的歉意。
- 稀疏:形容事物分布不密集的狀态,如植被、人群等。
二、使用場景
- 文學語境:常見于古代書信或文集中,如王安石《與王宣徽書》中“修問曠疏”,指因地理阻隔而疏于問候。
- 描述狀态:可用于形容人際關系的疏遠,或自然景物的冷落荒廢。
三、出處與示例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
- 曾鞏《回亳州知府谏議狀》:“少贖曠疏,覬蒙開察。”
- 王安石《與王宣徽書》:“山川阻闊,修問曠疏。”
四、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将其歸類為成語,但主流詞典多将其視為普通詞彙。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荒廢、冷落”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曠疏的意思
曠疏(kuàng sh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寬松、寬敞、稀疏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曠疏的部首是月,共有9個筆畫。
來源
曠疏一詞起源于古代,根據曆史文獻表明,它的寫法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
繁體
繁體字的曠疏寫作曠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曠疏的字形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保持了相似的特征。在楷書字體中,曠疏的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的樣子。
例句
1. 教室隔着玻璃窗,太陽投下的光線很曠疏。
2. 這裡的人口稀疏,街道曠疏,非常甯靜。
組詞
1. 曠野:指遼闊而荒涼的地方。
2. 曠日持久:形容時間很長、持續的時間。
3. 曠視:睜大眼睛看。
4. 疏遠:距離遠,關系淡薄。
近義詞
寬闊、稀疏、空曠。
反義詞
擁擠、密集、繁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