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 末, 諸葛亮 隱居 隆中 。 建安 十二年(公元207年), 劉備 三次往訪,詢以治世大計。 諸葛亮 分析天下形勢,提出占據 荊 益 兩州,安撫西南各族,聯合 孫權 ,整頓内政,俟機從 荊 益 兩路北伐 曹操 的策略,以圖統一 中國 ,恢複 劉 家帝業,史稱“隆中對”。 明 蔣燦 《題杜少陵像》詩:“抗志 隆中 對,飢驅 蜀 道難。” 清 趙翼 《讀史》詩之九:“ 武侯 事 先主 ,身任帷幄籌。草草 隆中 對,後來語皆酬。”
“隆中對”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戰略對話,發生于東漢末年(公元207年),核心内容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争霸方略。以下是詳細解釋:
“隆中對”指諸葛亮與劉備在隆中(今湖北襄陽)的初次會面。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即“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占據荊益二州、聯吳抗曹、北伐中原的戰略規劃,史稱“隆中對”。
戰略目标
恢複漢室,統一天下。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指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正面争鋒,孫權據江東可結盟,而荊州、益州是戰略要地,建議劉備奪取兩地作為根基。
具體策略
作為成語,“隆中對”可引申為雙方意見高度一緻(源自諸葛亮與劉備達成共識),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理解。
原文載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又名《草廬對》,後世多稱《隆中對》。
隆中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經過充分讨論和對比後形成的一對結論或觀點。
隆中對的部首是阝(阜),拆分成“阝”和“雙”兩個部分。共計9畫。
隆中對最早出現在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三國時期小說《三國演義》中。其中,劉備通過隆中對的方式來選拔人才,以得到忠誠可靠的幕僚。
隆中對(繁體字)
隆中對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無太大變化。
通過隆中對的辯論,我們最終得出了正确的結論。
結對、對照、對比、對等、對立
對敵、對峙、對質、正對、對抗
相合、相同、匹配、呼應、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