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隆中對的意思、隆中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隆中對的解釋

東漢 末, 諸葛亮 隱居 隆中 。 建安 十二年(公元207年), 劉備 三次往訪,詢以治世大計。 諸葛亮 分析天下形勢,提出占據 荊 益 兩州,安撫西南各族,聯合 孫權 ,整頓内政,俟機從 荊 益 兩路北伐 曹操 的策略,以圖統一 中國 ,恢複 劉 家帝業,史稱“隆中對”。 明 蔣燦 《題杜少陵像》詩:“抗志 隆中 對,飢驅 蜀 道難。” 清 趙翼 《讀史》詩之九:“ 武侯 事 先主 ,身任帷幄籌。草草 隆中 對,後來語皆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隆中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戰略分析案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錄了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對時局的剖析與規劃。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可分解為以下三方面:

一、字詞本義與語境

“隆中”指諸葛亮隱居地襄陽隆中(今湖北襄陽市西),“對”即對策。該詞特指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屬于曆史專有名詞。《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三國時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制定的建國方略”。

二、核心戰略内容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提出“跨有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内修政理”的戰略框架,包含三個層面:

  1. 地理格局:分析曹操占天時、孫權據地利,主張劉備奪取荊州、益州建立根據地
  2. 外交策略:提出聯吳抗曹的均勢理論
  3. 政治綱領:強調“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中國曆史大辭典》三國卷)。

三、曆史影響與延伸意義

該戰略成為蜀漢立國基礎,宋代以降被奉為經典戰略文本。現代學者認為其體現了系統分析思想,包含SWOT分析雛形(《軍事思想史研究》2019年第3期)。在漢語語境中衍生出“未出茅廬,已知三分”的成語,喻指深謀遠慮的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隆中對”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戰略對話,發生于東漢末年(公元207年),核心内容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争霸方略。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隆中對”指諸葛亮與劉備在隆中(今湖北襄陽)的初次會面。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即“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占據荊益二州、聯吳抗曹、北伐中原的戰略規劃,史稱“隆中對”。


二、核心内容

  1. 戰略目标
    恢複漢室,統一天下。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指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正面争鋒,孫權據江東可結盟,而荊州、益州是戰略要地,建議劉備奪取兩地作為根基。

  2. 具體策略

    • 占據荊益: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南通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益州地勢險要,資源豐富,可成霸業。
    • 聯吳抗曹:與孫權結盟,形成鼎足之勢。
    • 内修政理:整頓内政,安撫西南各族,積蓄力量。
    • 北伐中原:待時機成熟,分兵兩路北伐,複興漢室。

三、曆史影響


四、其他含義

作為成語,“隆中對”可引申為雙方意見高度一緻(源自諸葛亮與劉備達成共識),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理解。


五、文獻出處

原文載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又名《草廬對》,後世多稱《隆中對》。

别人正在浏覽...

敗缺跋剌版刻豹髓孛彗蔡邕癡鼠拖姜吃笑沖操蟲天抽頭棣蕚砥鍊多愁善感負擕剛毅木讷硌窩兒工機古代希臘故官鬼燐古轍酣饫好姱鬨傳澒溶滑石粉昏朦舊習客莊嶺北零位裡戚躶袒滿嘴妙香蜜甜幕竿鬧米湯凝矑拍擊聲品齊愆伏瓊林玉質任委入時跚橇折勾噬齧十史事數庶位素光天宦同辔委釋五父香薰薰顯秩嚣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