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祭于天帝。《文選·任昉<為範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嚴天配帝,則 周公 其人。” 李善 注引《孝經》:“昔者, 周公 郊祀 後稷 以配天,宗祀 文王 於明堂,以配上帝。”
“配帝”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有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配祭于天帝”,指在祭祀活動中将祖先或聖賢的神位與天帝共同供奉。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配帝”指在祭祀儀式中,将祖先或聖賢與天帝共同祭祀的行為,體現“天人合一”的禮制觀念。例如周公曾将後稷配天、文王配上帝,以示對先王功德的尊崇。
祭祀對象
根據《孝經》記載,中國古代祭祀五位上帝(五方天帝),每位天帝均有對應的“配帝”。例如周代以文王配上帝,後稷配天,形成“嚴天配帝”的禮制體系。
文獻記載
禮制功能
配帝制度通過将祖先與天帝關聯,強化王權的神聖性,是古代“君權神授”思想的重要體現。
如需更全面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孝經》《文選》原文及曆代禮制典籍。
《配帝》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指代封建社會中帝王的妃嫔,即皇後和後妃們。
《配帝》的部首是〔女〕(女字旁),拆分為三個筆畫。
《配帝》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可追溯到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中,皇帝是最高統治者,而其妃嫔則作為帝王的配偶存在。因此,人們将這些皇後和後妃稱為《配帝》。
《配帝》的繁體字為『配帝』。
在古代漢字中,《配帝》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區别,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1. 她以美貌和才智赢得了皇帝的青睐,成為了一位配帝。
2. 作為一名配帝,她的地位崇高而重要。
相關的組詞有:配房、配子、配偶、配食。
近義詞有:後妃、嫔妃、貴妃、皇後。
反義詞為:帝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