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割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膾截耳。”
“脍截”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脍截(拼音:kuài jié)指割切,字面意为将物体(如肉类)切割成细块。该词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方正》:“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比喻处于被动境地,任人处置。
构词分析
比喻引申
在部分现代解释中(如),该词被引申为“言辞精练、切中要害”,用于形容语言或文章表达精准。但此用法并非传统主流含义,需结合语境谨慎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建议结合上下文选择更通用的词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世说新语》原文及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脍截》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或比喻事物的精华和要点。它可以指某个问题、论述、文章或行为等具有特定意义或价值的部分。
《脍截》的拆分部首是“⺼”和“刂”,其中“⺼”是肉的部首,而“刂”则是刀的部首。
《脍截》共有14个笔画。
《脍截》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文王》:“裒成湛露,脍于桃园。”这里的“脍”就是脍截的意思,表示取其精华。由于有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因此,《脍截》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用语中广泛使用。
《脍截》的繁体字为「膾截」。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它使用了不同的字体和结构,写作「膾截」。
1. 这篇文章的前两段,是整篇文章的脍截。
2. 这位演讲者能够脍截出问题的核心,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1. 组词:脍炙人口、截然不同、截取、精华。
2. 近义词:摘要、提炼、概要。
3. 反义词:琐碎、冗长、泛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