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蒙古人種的意思、蒙古人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蒙古人種的解釋

[Mongoloid] 發源于亞洲的一種種族,通常以人類的主要種族種類之一而著稱,包括亞洲北部與東部的民族、馬來西亞人、愛斯基摩人、通常還包括美洲印地安人在内,他們具有黃膚、粗黑直發、稀少的胳腮胡、矮小身材、圓頭、鼻小而顴骨突出的寬扁臉以及帶有内眦贅皮的眼睛等特點

詳細解釋

也稱“亞美人種”、“黃色人種”。居住在太平洋沿岸的種族群。共同特征是:頭發黑色或棕黑色,皮膚桔黃到黃黑色,身材中等,面部較寬,黑眼睛,鼻梁較低,體毛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蒙古人種是體質人類學中傳統人種分類體系下的概念,指分布于東亞、中亞、美洲及部分東南亞地區的人群,具有共同遺傳特征的族群集合。該術語源于19世紀科學界基于顱骨形态、毛發特征等表型特征的三分法體系,現代學界更傾向使用"東亞人種"或"亞美人種"等表述。

定義特征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蒙古人種主要體征包括直硬黑發、較淺膚色、鏟形門齒、新生兒骶部青斑,以及相對扁平的顴骨與面部輪廓。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指出,該群體具有較高的ADH1B基因突變頻率,與酒精代謝能力存在關聯。

曆史沿革

大英百科全書記載,該分類最早由德國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于1795年提出,以蒙古族作為典型代表群體。20世紀分子遺傳學研究顯示,該群體與美洲原住民存在約1.5萬年前的基因分流現象。

現代科學觀點

國際學術界自1998年UNESCO《人種宣言》後,逐步轉向以地域群體(如東亞群體)代替傳統人種劃分。最新基因組研究表明,所謂蒙古人種内部存在超過12%的遺傳多樣性,與高加索人種間差異僅約10%,證明傳統分類法存在生物學局限性。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蒙古人種(又稱亞美人種或黃色人種)是人類學中對特定群體的傳統分類概念,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蒙古人種的概念最早由德國自然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于18世紀提出,屬于其劃分的全球五大人種之一。該術語後來成為黃種人的代稱,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及美洲大陸,包括漢族、蒙古族、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等族群。

二、典型特征

根據學者孔恩等人的研究,蒙古人種的顯著特征包括:

  1. 外貌特征:黃色至黃褐色皮膚,黑色直發,體毛和胡須稀疏;
  2. 面部結構:顴骨突出,面部扁平,鼻梁中等或較低,眼睛常見内眦贅皮(即“蒙古褶”);
  3. 體型:中等身材,頭型較圓,約占全球人口的37%-41%。

三、分支與分布

蒙古人種可分為三個主要支系:

四、争議與現狀

盡管“蒙古人種”一詞仍被用于學術和通俗語境,但現代人類學已逐漸淡化以體質特征劃分人種的觀念,更強調基因多樣性研究。部分學者指出,傳統分類可能簡化了人類複雜的演化曆程。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百科及人類學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顧邊費駁濫財政廳長制陳托翅席愁惛镫鋤點素督厲放沖佛性攻心戰怪愕螝蛾滾軋海租合匝後開恢怪價款鑒定人監攝矯滑荊蠻進索舊曲及晬可懷攬腳老奸巨猾理屈留取丹心照汗青綠茶矊眇憫哀瞥見披服埤汙漆瘡萋芊睿智乳汁森芒山叫升西天沈儁適欲收靥雙鴉樹瘡肆既攤書傲百城恬卧挑鬓頭停直抟治詳驗閑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