偓促的意思、偓促的詳細解釋
偓促的解釋
[narrow-minded] 形容氣量狹隘,拘于小節
偓促談于廊廟兮,律魁放乎山間。——《楚辭》
詳細解釋
器量局狹貌。《楚辭·九歎·憂苦》:“偓促談於廊廟兮,律魁放乎山間。” 王逸 注:“偓促,拘愚之貌。”
詞語分解
- 偓的解釋 偓 ò 〔偓佺( 俷 )〕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促的解釋 促 ù 近,時間緊迫:促膝。促席(坐近)。急促。短促。倉促。 催,推動:促使。促進。敦促。督促。催促。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偓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偓促”形容人氣量狹隘、拘泥于小節,帶有貶義色彩。例如《楚辭·九歎·憂苦》中寫道:“偓促談于廊廟兮,律魁放乎山間”,通過對比“偓促”與“律魁”(指豁達之人),突出前者局促狹隘的性格特征。
2.出處與注釋
該詞最早見于《楚辭》,東漢學者王逸在注解中将其解釋為“拘愚之貌”,即思想拘束、不夠開明的狀态。後世多沿用這一釋義,強調其“器量局狹”的特點。
3.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偓促”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語境下的修辭表達中。其近義詞包括“褊急”“狹隘”等,但語義更偏向于形容性格的拘謹與短視。
4.注意區分
需注意與“褊促”(biǎn cù)區分,後者意為急躁、氣量小,雖含義相近,但字形和具體用法不同。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文例證或學術讨論,可參考《楚辭》相關注釋及漢典等權威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偓促(wò cù)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偓促是一個動詞短語,表示說話、行走等動作的急促或困難,不流暢的狀态。常用來形容因為激動、緊張或突發情況而說話或行動不太順暢。
拆分部首和筆畫:
偓(偏旁部首:人,筆畫:9)
促(偏旁部首:人,筆畫:9)
來源:
據古代文字學家郭璞的《說文解字注》,“偓”原為“倭”,意為歪斜、彎曲。而“促”則指趨近、加緊。兩個字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偓促”,表示行動或言辭的不流暢。
繁體:
繁體字為「偓促」,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在用法和形态上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在古代一般沒有特殊的寫法,所以古代的「偓促」與現代寫法一緻。
例句:
1. 由于緊張,他回答問題時有些偓促。
2. 演講時,他的口才非常流暢,沒有絲毫偓促之感。
組詞:
1. 偓動:意指行動或說話帶有不流暢、支支吾吾的感覺。
2. 偓言:意指說話時語氣不順暢、不流暢。
3. 偓詞:指言辭、語言不暢,說話不順利的狀态。
近義詞:
1. 結巴:指語言不暢、說話含糊、中斷或行動不連貫。
2. 吞吞吐吐:形容說話時遲疑、結巴或支支吾吾。
反義詞:
流暢:指言辭或行動順暢、流利、不受阻礙。
總結:
偓促是一個形容言辭或行動不流暢、支支吾吾的動詞短語。它的部首均為“人”,分别為偓的部首筆畫數為9,促的部首筆畫數為9。據古代文字學家郭璞所解,偓原為倭,意為歪斜、彎曲;促則表示趨近、加緊。繁體字與簡體字寫法相同,古代寫法與現代漢字一緻。常見的組詞有偓動、偓言、偓詞,它的近義詞為結巴,反義詞為流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