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ult;subject sb. to indignity;humiliate;dishonour] 欺侮羞辱;使蒙受恥辱
他的話是蓄意的侮辱
(1).以言行侮弄羞辱别人,使對方人格或名譽受到損害。《後漢書·張敏傳》:“ 建初 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殺之。” 唐 韓愈 《張君墓志銘》:“且相約: 張禦史 長者,毋侮辱……無庸殺,置之帥所。” 曹禺 《雷雨》第二幕:“可是這個人不應該亂侮辱父親的名譽啊!” 毛6*澤6*東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我們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
(2).謂受輕慢,被欺辱。《荀子·樂論》:“故禮樂廢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
(3).特指以猥亵的言行對待女性。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侮辱漢語 快速查詢。
“侮辱”是指通過言語、行為或其他方式貶低、損害他人人格或名譽,使其感受到精神傷害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侮辱的本質是對他人尊嚴的侵犯,表現為故意貶損、嘲笑、羞辱等,可能通過語言(如辱罵、諷刺)、文字(如诽謗性文章)、行為(如當衆撕毀他人衣物)或圖像(如制作丑化圖片)等方式實施。
主觀意圖
需具備主觀故意,即明知行為會損害他人名譽仍實施。若因過失造成貶損(如無心之言),通常不構成法律意義上的侮辱。
一般違法行為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公然侮辱他人可處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者處5-10日拘留,可并處500元以下罰款。
刑事犯罪
《刑法》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且情節嚴重者,構成侮辱罪,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剝奪政治權利。例如:
民事侵權
受害人可依據《民法典》第1024條主張名譽權受損,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精神損失。
若遭遇侮辱,可采取以下措施:
需注意,具體法律認定需結合行為方式、傳播範圍及後果綜合判斷,建議咨詢專業法律人士。
侮辱是指輕視、羞辱他人,對他人進行有意的貶低或冒犯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侮辱的部首是人字旁,共17個筆畫。
來源:侮辱一詞來源于《禮記·中庸》:“夫孔子曰:‘古者夏殷之屬與,皆以喪禮事之,親戚之間,所以愛之也。’”在古代,親戚之間有一種犯上親等的儀式,叫做“侮辱”。後來,“侮辱”逐漸演變成指輕視冒犯他人。
繁體:侮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侮辱」。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繁雜,侮辱的古代寫法有多種,如:「侮辱」、“侮辱”、“侮‰”、“㞰㝮”等等。
例句:他用惡言侮辱了我,讓我感到非常傷心和憤怒。
組詞:歧視、侮蔑、羞辱。
近義詞:侮辱的近義詞包括:羞辱、貶低、淩辱、蔑視、譏諷等。
反義詞:侮辱的反義詞包括:尊敬、恭敬、敬重、器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