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犯劫掠。《后汉书·冯绲传》:“ 武陵 蛮夷 悉反,寇掠 江陵 间, 荆州 刺史 刘度 、 南郡 太守 李肃 并奔走 荆 南,皆没。”《周书·陈忻传》:“ 魏孝武 西迁之后, 忻 乃于 辟恶山 招集勇敢少年数十人,寇掠 东魏 ,仍密遣使归附。” 宋 苏辙 《论前后处置夏国乖方札子》:“秋冬之交,贼马肥健,时出寇掠。”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六节:“ 突厥 所以经常寇掠 关中 ,目的在夺取 长安 积聚的财富。”
寇掠(kòu lüè)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寇”和“掠”两个动词构成,核心含义指入侵并抢劫财物,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争或匪患中的暴力掠夺行为。以下是详细释义:
寇(kòu)
掠(lüè)
寇掠 =寇(入侵) + 掠(抢劫)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寇掠:侵犯劫掠。多指敌军或盗匪的暴力抢夺行为。”
例证:《后汉书·南匈奴传》:“匈奴数寇掠边郡,焚烧城邑。”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寇掠:侵犯并掠夺财物。‘寇’为武力侵犯,‘掠’为强取。”
例证:《资治通鉴·唐纪》:“吐蕃寇掠陇右,俘掠人畜万计。”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03.)
“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其中“略”通“掠”,“杀略”即“寇掠”的具体表现。
“巢寇掠淮南,所过焚剽,民皆避乱山谷。” 生动描述寇掠的破坏性。
词语 | 侧重含义 | 差异点 |
---|---|---|
寇掠 | 武装入侵+暴力抢劫 | 强调外部势力有组织袭击 |
劫掠 | 强行抢夺财物 | 不必然包含入侵行为 |
剽掠 | 快速突袭式抢劫 | 侧重行动迅疾 |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叙述、文学描写或成语引用(如“寇掠四方”),日常口语已较少使用,但仍是理解古典文献的关键词汇。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释义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寇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òu lüè,其核心含义是侵犯劫掠,特指外敌入侵或强盗掠夺的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后汉书》《周书》等文献。
八败命白画白舞白芷悲怀壁宫才林岑锐愁促筹回雠隟垂问措大打包倒竈點攛顶虫分当缝紩愤世疾邪跟手钩盾辊碾寒蝉仗马恒産华佗疆陇减息茭葑交颐嘉颂惊恐失色蜛蝫亮迹灵阶离磬闾胥毛发悚然貌望谬字靡衣媮食鸟气抛乡离井沛徂仟佰情心欺上压下攘攘熙熙三合土商偃申析踏爨特支拖布炜如兀岸相慕相左谐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