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毋的意思、得毋的詳細解釋
得毋的解釋
見“ 得無 ”。
詞語分解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 毋的解釋 毋 ú 不要,不可以:毋妄言。甯缺毋濫。 不:毋庸。毋甯(宯 )。 姓。 筆畫數:; 部首:毋;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得毋”是一個古漢語中常見的固定搭配,屬于虛詞範疇,主要用于表達一種帶有推測、疑問或反诘語氣的否定。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字源結構與核心含義
“得毋”由動詞“得”(表示可能、能夠、獲得)和否定副詞“毋”(同“勿”,表示禁止、不要、不)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表達一種委婉的否定推測或反诘,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該不會…吧?”、“莫非…嗎?”、“是不是不…呢?”。它傳遞的是一種說話人對某種情況傾向于否定,但又不能完全确定,或帶有反問語氣的判斷。
二、 主要用法與意義
-
表推測性否定(委婉的擔心或懷疑):
-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說話人推測某事可能不會發生或不是某種情況,語氣較為委婉,常帶有疑慮或擔憂。
- 例句: “日食飲得無衰乎?”(《戰國策·趙策四》)(釋義: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每天的飲食是不是沒有減少呢?) 這裡表達了對對方飲食可能減少的擔憂。
- 現代近似義: “該不會…吧?”、“是不是不…呢?”、“莫非沒有…嗎?”
-
表反诘性否定(帶有強調的否定):
- 在反問句中,“得毋”用于加強否定的語氣,實際上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即“難道不…嗎?”、“豈能不…嗎?”。這種用法相對推測性否定更為強烈。
- 例句: “得毋疑仆為楚人用間乎?”(《史記·黥布列傳》)(釋義:該不會懷疑我是被楚人派來的間諜吧?/ 難道不懷疑我是楚人的間諜嗎?) 這裡表面是推測性疑問,實則帶有強烈的反诘意味,強調對方很可能在懷疑自己。
- 現代近似義: “難道不…嗎?”、“豈能不…嗎?”
三、 演變與對比
- “得毋”常與“乎”、“邪(耶)”等疑問語氣詞連用,構成完整的疑問句式。
- 在古漢語中,“得毋”常寫作“得無”,兩者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毋”與“無”在古漢語否定詞中常可通用。
- 與“得毋”意義相近的詞語還有“無乃”(恐怕、大概)、“得非”(莫非、難道是)等,它們在表達推測或反诘時有細微差别,但都屬于委婉表達疑問或否定的虛詞結構。
四、 現代使用
“得毋”作為一個文言虛詞結構,在現代漢語口語和一般書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對古代文獻的閱讀、研究或仿古的書面表達中。理解其含義對于準确解讀古文至關重要。
權威性說明: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了《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等權威工具書對“得毋”(或“得無”)詞條的解析,并結合了經典古籍中的實際用例。因無直接引用來源鍊接,故不提供具體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得毋”是古代漢語中的固定表達,主要用于文言文語境,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得毋”等同于“得無”,讀作dé wú,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示推測或反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莫非”“恐怕是”“是不是”等語氣。
二、用法特點
-
表推測
通常與“耶”“乎”等疑問詞搭配,構成推測性疑問句。
例:
- 若輩得毋苦貧乎?——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你們恐怕是苦于貧窮吧?)
- 得毋教我獵蟲所耶?——《聊齋志異·促織》(莫非是教我捉蟋蟀的地方嗎?)
-
表反問
隱含否定或委婉的質疑。
例:
- 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身為奴仆,能不被打罵已足夠,怎敢奢望封侯?)
三、注意事項
- 現代使用:該詞已不用于現代漢語,僅見于古文或仿古文本。
- 常見誤讀:部分資料解釋為“得不到”(如),實為混淆“得毋”與“不得毋”等結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參考資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
别人正在浏覽...
愛琴文化白夾碑額卑宮菲食背曲腰彎采蓮隊曹司谶緯尺頭此段慈姑單弦倒閉燈椀點睛之筆端陽對聯獨筍子輔世怪物骨侖海内昏愚狐突弧懸交趾井冠景光靜語近祖跻緻聚衆滋事看耍孟叟藐視瀎破鉛鋒千奴共一膽惬服青藜燈瓊璧棄行改業認真塞上馬三寸咽食貢衰少説義綀衣殊珍娑盤桃棓逃藏陶神銅鐎穩穩安安汙種香迳限資謝公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