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郄縠的意思、郄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郄縠的解釋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 晉文公 ﹞作三軍,謀元帥。 趙衰 曰:‘ 郤縠 可。臣亟聞其言矣,説《禮》《樂》而敦《詩》《書》……君其試之!’乃使 郤縠 将中軍, 郤溱 佐之。”後世詩文常用“郤縠”比喻儒将。 唐 韓愈 《酬别留後侍郎》詩:“為文無出 相如 右,謀帥難居 郤縠 先。” 宋 張耒 《送劉季孫赴浙東》詩:“将軍好書如 郤縠 ,文中隨船三萬軸。”

詳細解釋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晉文公﹞作三軍,謀元帥。趙衰曰:'郄縠可。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君其試之!'乃使郄縠将中軍,郄溱佐之。"後世詩文常用"郄縠"比喻儒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郄縠”是一個曆史人物,其名字的正确寫法應為“郤縠”(讀音:xì hú),是春秋時期晉國的重要将領。以下為詳細解釋:

1.名字來源與讀音

2.曆史背景

郤縠活躍于晉文公(重耳)時期(公元前636年—前628年),是晉國推行“尊王攘夷”政策、争奪中原霸主地位的關鍵人物。

3.主要事迹

4.曆史評價

郤縠是晉國早期軍事改革的核心人物,其“以文馭武”的理念為晉國霸業奠定了基礎。後世常以他為例,強調将帥需兼具文化修養與軍事才能。

5.名字異寫問題

古籍中“郤”與“郄”常混用,但“郤”為本字;“縠”或誤寫作“榖”(gǔ,意為谷物),需結合上下文辨析。

建議: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或《史記·晉世家》。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郄縠

郄縠(qí hú)是一個古漢字,其意為“擔負責任”。它的部首是“艸”(草字頭),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2畫。

來源及繁體

郄縠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楚國。它是由楚國曆史上的名臣郄鑒的姓氏組成(郄+縠),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單獨的漢字。在繁體字中,郄縠的寫法為鄖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郄縠的形狀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上部分是一個半方形,下部分是一個拐彎的折線,形似“口”字,中間有一橫表示分割。整體看起來像是山脈或道路的形狀。

例句

1. 他是個值得信賴的領導,總是郄縠着組織的發展。

2. 這個項目的成功與否将由你來郄縠。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責任、擔負、負責

近義詞:擔當、擔任、負擔

反義詞:逃避、推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