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敌军占领的地方。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东关无一战之劳,涂中罕千金之费,而司部悬隔,斜临寇境,故使狡虏凭陵,淹移岁月。”《新唐书·王栖曜传》:“始将兵时,涉寇境,遇游骑环合,乃规百步立表而射,每射破的,虏相顾惧,引去。”
寇境,汉语复合词,由"寇"和"境"两个语素构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将其解释为"被敌人侵占的疆域",该词属于军事地理范畴的书面用语。具体释义包含三层内涵:
一、核心语义层面,"寇"指代武装入侵者,《说文解字》载"寇,暴也",强调武力侵犯属性;"境"本义为疆界,《玉篇》释作"境,界也"。二者组合构成偏正结构,特指遭受军事占领的领土区域。
二、历史演变层面,该词最早见于《宋史·兵志》"严防北寇境",明清文献使用频率显著增加。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军事分析文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标注其为"书面语"。
三、使用场景层面,常见于两类语境:1)历史典籍描述古代战争局势,如《明季北略》"寇境日蹙";2)现代军事评论分析地缘冲突,多与"收复""光复"等动词搭配使用。近义词包括"沦陷区""敌占区",反义词则为"腹地""后方"等军事地理概念。
“寇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敌军占领的地方。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该词:
1. 基本释义 由“寇”(敌寇、侵略者)与“境”(边境、领土)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敌寇入侵的边境地区,后引申为被敌军占据的疆域。
2. 使用场景
3. 文献例证 南朝梁任昉《奏弹曹景宗》中“斜临寇境”一句,生动刻画了边境被敌军压境的危机状态。
小贴士:该词属于书面化表达,日常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
棒法暴虎匾文别念禅受超足趁风传影村烟大鑪刀山剑树敦遣厄祸方外客翻披飞丹斐然乡风风骨冯唐白首攻书乖巧官征诡辟孩稚豪竹哀丝訇棱黄道剪纸近臣救疾谲诳巨商局势羸惙木闸脓包行蟠据固结峭劲琴台权谞燃鼎嚷骂绕脖子塞翁失马韶脑舍匿失饪手语天文生醍醐体躯通泄媮快外拆生意违阔危身乌白无情无绪鲜肥写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