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龍的身軀。《山海經·中山經》:“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淮南子·墬形訓》:“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亦指似龍之身,夭矯的軀幹。 清 黃始 《山東四女祠記》:“碑前枯樹,半無枝葉,秃而龍身。”
(2).《三國志·魏志·華歆傳》“ 歆 為吏,休沐出府,則歸家闔門。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歆 與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遊學,三人相善,時人號三人為‘一龍’, 歆 為龍頭, 原 為龍腹, 寧 為龍尾。”後以“龍身”形容人有聲名。 清 黃遵憲 《己亥續懷人詩·浏陽歐陽瓣薑》:“編到《沅湘耆舊録》,難為君稱作龍身。”
“龍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解析:
神話與典籍中的形象
根據《山海經·中山經》《淮南子·墬形訓》等古籍記載,“龍身”常指龍的身體或類似龍的軀幹,如“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這一用法多見于描述神話中的異獸或自然神靈。
文學與藝術中的象征
在傳統藝術中,龍身常被賦予威嚴、神聖的意象,如明清建築中的龍紋雕刻、繪畫中的龍形構圖,均以龍身展現其矯健與力量。
曆史典故中的比喻
出自《三國志·魏志·華歆傳》注引《魏略》:華歆、邴原、管甯三人并稱“一龍”,分别對應“龍頭”“龍腹”“龍尾”。後世以“龍身”代指有聲望或傑出的人物。
與皇權的關聯
因龍象征帝王權威(如“真龍天子”),故“龍身”也隱含有尊貴、顯赫之意,常用于文學或贊頌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龍的象征體系,可參考《周易》卦辭或漢代畫像石中的龍紋研究。
龍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龍的身體部分。
龍身的部首是龍(隹),總計四畫。
龍身是由“龍”和“身”兩個字組成的合成詞。
龍身的繁體字為龍身。
在古代漢字中,龍身的寫法有所變化。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将“龍”的“龍”字頭偏旁移到左邊,合并成一個整體,形成“臣”字旁+“身”字的組合寫法。
他目睹了巨龍展開雙翼,展露出宏偉的龍身。
龍身的組詞可以有:“龍身蛇尾”、“龍身虎爪”等。
與龍身近義的詞語有:“龍軀”、“龍體”等;反義詞則沒有明顯的相關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