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空言的意思、空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空言的解释

(1).谓不切实际的话。《吕氏春秋·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説。” 晋 卢谌 《览古》诗:“ 秦 人来求市,厥价徒空言。” 鲁迅 《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2).谓只起褒贬作用而不见用于当世的言论主张。《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司马贞 索隐:“空言,谓褒贬是非也。空立此文,而乱臣贼子惧也。”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 孟子 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 明 梅之熉 《<古今谭概>叙》:“士君子得志则见诸行事,不得志则託诸空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空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不切实际、没有事实根据或不能兑现的言论;虚夸的话;只停留在口头而无实际行动的话语。它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强调言语的无效性、空洞性和缺乏实质内容。

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1. 字义拆解与基本释义:

    • 空: 本义指空虚、里面没有东西。引申为不切实际、没有内容、没有效果。
    • 言: 指话语、言论、说话。
    • 合义: 因此,“空言”直译就是“空洞的话语”,指那些缺乏实际内容、没有事实依据、无法落实或不起实际作用的言论。它强调的是言论的“空”和“虚”,与“实言”、“实行”相对。
  2. 核心内涵与特点:

    • 缺乏实质内容: 这类言论往往流于表面,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信息或深刻的见解。
    • 脱离实际: 不基于现实情况或事实,可能是凭空想象、主观臆断或夸大其词。
    • 无法兑现/无效: 通常指承诺、计划或主张无法付诸实践或实现,或者其言论本身对解决问题、阐明事实毫无帮助。
    • 带有欺骗性或敷衍性: 有时是为了敷衍了事、掩盖真相或欺骗他人而说出的漂亮话。
  3. 常见语境与用法:

    • 批评他人只说不做:“他只会说些空言,从不付诸行动。”
    • 指责言论不切实际、无法实现:“这些计划听起来美好,不过是空言罢了。”
    • 表示承诺不可信:“别信他的空言,要看他的实际行动。”
    • 形容理论脱离实践:“脱离实际的空言毫无价值。”
    • 古籍中常见,用于批判虚浮的文风或言行不一。
  4. 古籍例证(体现权威性与历史渊源):

    • 《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虽未直接用“空言”,但批评了无根据的传播,与“空言”精神相通。后世常将无根据的、轻率的言论视为“空言”。
    •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批评项羽的诸多行为,其中不兑现承诺(如“不予人功”、“不予人利”)即可视为“空言”的一种表现(言而无信)。
    • 汉 王充 《论衡·书解》:“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直接点明“空言虚语”即使听起来有道理,也缺乏可信度。
    • 明 王守仁 《传习录》:“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终日从事于空言,而不自知其非也。” 批评当时的学者沉溺于空洞的言论(空言)而不自知。

“空言”指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无法兑现或缺乏实效的言论。它强调言语的无效性和虚假性,常用来批评言行不一、夸夸其谈、不切实际或敷衍欺骗的行为。其含义在古今汉语中一脉相承,是批判虚浮文风或不良言行的重要词汇。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空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不切实际的话
    指缺乏事实依据或无法实现的言论,常用于形容虚浮、无意义的表达。
    例句:鲁迅曾提到“事实能将空言打得粉碎”,强调实际行动胜于空洞言辞。
    出处:《吕氏春秋》中“民不好空言虚辞”,体现古代对务实思想的推崇。

  2. 仅具褒贬作用的言论
    指虽能表达观点或批判,但未被当世采纳的主张。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孔子言:“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说明空言在现实中的局限性。

二、其他信息

三、经典引用

通过综合文献可见,“空言”既指言论的虚浮性,也隐含对实践缺失的批判。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边贸兵厨臂障残羹剩饭槽枋常试称乐乘且称王称霸赤闲白闲楚柚大行皇后大蓬德配天地雕瘁都赫遁世离群儿孙锋镝余生孤公骨殖匣旱冰场鸿妖鹄书胡越一家讲用江沚挤对解冠集命急袭捐废拘琐抗首口气理平麦冬马士每人末旗僻然起寝七子均养商招少寝矢秽诗老识想试种水墨画私掠通轮团缘晚学生乌烟瘴气宪断先热谢赋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