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孔修 ”。
“孔脩”(kǒng xiū)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主要分為兩類,需結合文獻語境理解:
長(cháng)
指事物在空間或時間上的延展性,多見于《詩經》等典籍。
例:《詩·大雅·韓奕》中“四牡奕奕,孔脩且張”,描述駿馬體态修長而健壯。
治理完善
強調政治或社會層面的良好治理狀态。
例:《尚書·禹貢》“六府孔修”指水、火、金、木、土、谷六類資源管理得當,體現政通人和。
部分辭書(如)将“孔修”引申為“品德高尚、學識深厚”,融合了孔子代表的儒家修養理念,屬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讀。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故訓彙纂》獲取更權威的古典文獻用例。
《孔脩》是一個中文詞彙,它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養。這個詞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在道德、學識和品德方面的修養和能力。
《孔脩》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孔(口部)和脩(肉部)。其中,“孔”字擁有4畫,“脩”字擁有12畫。
《孔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如《周禮》、《尚書》等。在繁體中,孔脩的寫法為「孔脩」。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孔脩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比如,孔字的舊體寫法為「囗」,脩字的舊體寫法為「修」。
以下是一些使用《孔脩》這個詞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孔脩》相關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