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控诉的意思、控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控诉的解释

(1) [appeal;state]∶申诉;陈述

空教我有情难控诉

(2) [accuse;condemn]∶向有关机关或公众陈述受害经过、受害事实

控诉四6*6*

详细解释

亦作“ 控愬 ”。1.申诉;陈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百姓喁喁,无所控诉,咎尽在 辅 。” 宋 王安石 《乞罢政事第三表》:“伏望皇帝陛下……俯从控愬,实允询谋。”《金6*6*梅词话》第三八回:“情疏鱼雁杳,空教我有情难控诉。” 梁启超 《俄罗斯革命之影响》二:“一八二五年, 尼古剌第一 即位,行絶对严酷之专制政治,有‘铁沙’之名,人民益颠沛无所控愬。”

(2).向有关的人或部门告发;向公众申诉自己受害事实。《元典章·刑部十五·越诉》:“人民词讼之剧,多有不候本路归结,越经省府按察司控诉。” 明 王廷相 《送丰洲蔡先生巡抚山东序》:“夫吏据乎势者也,民制於势者也,势之所在,无往不压,虽强梁者不敢於控愬,而况衰弱之民乎?” 清 薛福成 《上曾侯相书》:“凡州县被民控愬者,大率多以门丁为辞,则其横可得而知也。” 巴金 《<家>后记》:“对祸国殃民的‘四6*6*帮’,我再一次提出我的控诉。”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控诉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控诉(kòng sù)是汉语中的一个动词,指通过正式或公开的方式,向司法机关、社会公众或特定机构陈述自身遭受的不公或侵害,并要求追责或获得救济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包含“指控”与“申诉”的双重性质,强调以事实为依据揭露问题,并寻求公正裁决。

从词源解析,“控”本义为“引”(《说文解字》),后引申为“告发、揭露”;“诉”则指“陈述痛苦”(《玉篇》)。二字组合后,“控诉”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司法文书,指在公堂上列举罪状,现代语义扩展至社会领域的权益声张。

权威词典释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向司法机关或公众陈述受害经过,请求对加害者做出处理”。
  2. 《汉语大词典》强调其法律属性,指“依法提出控告,要求追究责任”。

典型用法:

近义词:控告、指控、申告

反义词:包庇、袒护、隐匿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例句引自经典文学作品及司法文书范例。)

网络扩展解释

“控诉”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控诉指向有关机关或公众陈述受害经过,请求对加害者进行法律或舆论制裁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包括申诉、陈诉受害事实,并寻求公正处理。


历史与出处

  1. 晋代:干宝《搜神记》提到“百姓喁喋,无所控诉”,反映民众无处申诉的困境。
  2. 宋代:王安石在奏表中使用“控愬”一词,意为向上级陈述诉求。
  3. 明代:王廷相提及“民制於势……不敢於控愬”,强调弱势群体申诉的艰难。

用法与示例


与“控告”的区别(参考法律层面)

  1. 定义:
    • 控告:指向司法机关揭发违法犯罪行为,要求惩处。
    • 控诉:更广泛,可包括向公众或非司法机构申诉。
  2. 主体与时间:
    • 控告多发生在判决前,主体为直接受害者;控诉可发生于任何阶段,且主体不限于个人。

“控诉”兼具法律与情感色彩,既可用于正式申诉,也可作为社会批判的表达方式。其历史渊源深厚,现代用法涵盖个人维权到公共事件揭露。

别人正在浏览...

悲路穷綳爬吊拷不趋娼女承溜驰念黨禍雕苓对姻放马后炮藩捍繁瘠愤咤贡茗衡命烘云托月怀矜画瓶盛粪觳苦碱荒监视居住稽弘季库净赢筋脉寖信救经引足刊落槛兽老卖棱觚良善恋恋璘豳蠡荠留牧马祟煤田平産切诋起身缺齧染濡上届哨声石妇十族淑世缌衰宿名唆诱同伴吾土无运智无作黠吏相得无间险躁溪父戏鸿堂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