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比及的意思、比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比及的解释

[when;by the time] 介词,等到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论语·先进》

详细解释

(1).及至,等到。《礼记·檀弓上》:“ 太公 封於 营丘 。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论语·先进》:“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北齐书·薛琡传》:“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比及来年麦秋,人民尽应饿死, 宝炬 、 黑獭 自然归降。” 元 曾瑞 《哨遍·秋扇》套曲:“比及盼得到白露中秋节,把四海苍生热杀也。”《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比及到家,他父亲已卧病在床,不能起来。”

(2).未及,未等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比及夫妻每重相遇,各自準备下千言万语,及至相逢,却没一句。”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四折:“比及拿 王矮虎 ,先缠住 一丈青 。” 元 乔吉 《扬州梦》第一折:“比及赏 吴 宫花草二十年,先索费翰林风月三千首。”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比及哥哥来,我早知道了也。”

(3).既然。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三折:“[ 梅香 云]‘比及姐夫想他每兄弟呵!可着他回去了罢!’”

(4).与其。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二折:“兀那小贱人!比及你受穷,不如嫁了 李大户 ,也得个好日子。”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二折:“比及你明日告我时,不如今日我先杀了你,可不好那!”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比及你在花街里留意,且去你那功名上用心。”

(5).如果,假使。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请夫人小姐拈香。比及夫人未来,先请 张生 拈香。”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比及你心儿里畏惧老母亲威严,小姐呵!你不合临去也回头儿望。”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説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

(6).连带,连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御屏上山河一统皆图画,比及俺水泊三关也在范围,这的是帝王宏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比及”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复合功能的连词,主要表示时间或条件的承接关系。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解释,“比及”原为“及至,等到”之意,常用于引出后续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例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论语·先进》)。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标注为文言用法,现代书面语中多用于仿古语境或特定文学表达,如:“比及黄昏,众人皆散去”。

从构词法分析,“比”含“接近”义,“及”表“到达”,二字组合强调事件发展的阶段性衔接。在古代文献中可见双重语法功能:既作时间介词引导状语,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比及宋,手足皆见”;又能连接分句构成条件复句,如《资治通鉴》“比及河清,人寿几何”。现代汉语保留其书面语体色彩,常见于历史著作及公文表述。

权威语料库显示,该词在《二十四史》中出现频次达170余处,多用于记叙王朝更迭或军事行动的时间链条。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近三十年文学作品中“比及”使用率下降85%,主要保留在成语“比及三年”和历史小说对话场景中。

网络扩展解释

“比及”是一个文言词汇,主要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词义:介词,表示“等到”“及至”。
拼音:bǐ jí(部分古籍注音为bì jí,如、8)。

二、用法解析

  1. 表示时间推移
    用于引出某一时间点后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到”。
    例:

    • 《论语·先进》:“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礼记·檀弓上》:“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
  2. 表示未及某时
    少数语境中可指“未等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例:

    • 元杂剧《西厢记》:“比及夫人未来,先请张生拈香。”
  3.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等到、及至
    • 反义词:未及

三、文学应用

该词常见于古典文学,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用于叙事衔接。需注意:提到的“比较”义项在其他权威资料中未提及,可能为误读。

四、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保留在成语、仿古表达或学术讨论中,如历史文献分析。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礼记》等古籍原文(来源:、4、9)。

别人正在浏览...

阿负雹凸本星系群弁语常不肯昌德长侍谄子春明戳壁脚帝辇峨峨洋洋幡信溉灌贡荐广岸官搨古简古墨河事淮剧较驳尽其在我锦心绣口旧历稷星圈猪决杀隽蹶苦酷鲲鸡理当立限鑪櫜落屋马袋马桩瞑色奶口青皮穷儿暴富缺壶歌柔逊山阴设端伸懒腰士农工商士雄水职蜪蚅天女通梦物际无愧辞无穷雾释冰融献囚咸绳现在崤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