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耗費言詞。 南朝 梁武帝 《報侯景書》:“大夫出境,尚有所專,況始創奇謀,将建大業,理須適事而行,隨方以應。卿誠心有本,何假詞費。” 宋 周紫芝 《竹坡詩話》:“ 揚子雲 好著書,固已見誚于當世,後之議者紛紛,往往詞費而意殊不盡。” 鄭文焯 《鶴道人論詞書》:“若詞之大旨, 伯時 、 叔夏 ,固擇焉語詳,不復詞費。”
“詞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基本含義
“詞費”指在表達時耗費過多言辭,通常帶有冗餘或贅述的意味。例如南朝梁武帝曾用“何假詞費”表示無需多言。
古籍用例
現代應用
多用于文學批評或日常表達,強調語言應簡潔精準,避免無意義的鋪陳。例如:“強詞費口給”(指強辯時徒增詞句)。
結構解析
“費”在此為動詞,表“耗費”義,與“詞”組合後形成偏正結構,整體含義偏向消極評價。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原文或近義詞辨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詞費》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cí fèi。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言”和“費”。其中,“言”是表示語言、說話的意思,它是漢字中的聲旁字;“費”表示花費、消耗,是漢字中的意旁字。通過這兩個部分的組合,形成了“詞費”這個詞語。
根據漢字的構造規則,“詞費”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和筆畫。
部首分别是:“言”和“費”。
筆畫總數為8畫。其中,部首“言”的筆畫數為7畫,部首“費”的筆畫數為4畫。
《詞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它最早的意思是指言辭的價值,即說話的代價。後來引申為指辭章的價值,也可作為人情世故的代價。在現代,它通常用來指表示使用言語的成本、代價。
《詞費》的繁體字為“詞費”。繁體字是簡體字的演變形式,主要在香港、台灣等地使用。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詞費”并不是一個獨立的詞,所以沒有特定的古代寫法。
1. 他用了很多言語來辯解,但這樣的辯解并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增加了詞費。
2. 這個項目的啟動需要大量的溝通和協調工作,所以詞費是無法避免的。
1. 文字:指可以記錄語言的符號。
2. 詞彙:指一個語言中一定範圍的全部詞的集合。
3. 議程:指會議或讨論中需要讨論的事項。
話費、言辭、辭令。
節約、省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