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牲俎的意思、牲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牲俎的解釋

祭祀時盛牲的禮器。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内務府定制》:“其禮儀祭器,一如太廟之制,惟不設牲俎,不行飲福受胙禮,王公不陪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牲俎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牲"與"俎"兩個單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牲"本義指供祭祀用的全牛,後泛指祭祀用的牲畜,《說文解字》釋為"牛完全也";"俎"則是古代祭祀時盛放祭品的禮器,《爾雅·釋器》注"肉幾也"。二字組合成"牲俎",特指古代祭祀儀式中承載犧牲的青銅禮器,其形制多為長方形案闆,四足支撐,常見于商周時期宗廟祭祀場景。

該詞的演變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先秦文獻中"牲俎"多指實物祭器,如《禮記·郊特牲》載"腥其俎,孰其殽";漢唐時期引申為祭祀儀式的代稱,《史記·禮書》有"俎豆牲帛"的表述;宋明以後逐漸轉化為禮制象征,清代《日知錄》考證"俎實牲體,所以交于神明"。在中國傳統禮儀體系中,牲俎不僅是祭祀工具,更承載着"敬天尊祖"的倫理觀念,《周禮·天官》詳細記載了不同等級使用牲俎的規制,體現古代"器以藏禮"的文化特征。

文獻例證顯示,該詞常見于祭祀文诰與禮制典籍。明代《五禮通考》"凡祭,辨其牲俎"的記載,佐證了其在禮儀制度中的重要地位。現代考古發現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俎器,其紋飾形制與文獻記載的"牲俎"特征高度吻合,進一步驗證了這個詞彙的物質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牲俎”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方面解釋:

一、基本定義

牲俎(拼音:shēng zǔ)指古代祭祀時盛放牲畜的禮器,主要用于承載牛、羊、豬等祭品。該詞由“牲”與“俎”組合而成:

二、文獻例證

  1. 清代《嘯亭雜錄》記載,皇家祭祀時“不設牲俎,不行飲福受胙禮”,說明牲俎是祭祀儀式的核心器物之一。
  2. 宋代詩詞中多次出現該詞,如宋祁《享廟禋郊詩》中“牲俎群靈匝”,描繪了祭祀場景中牲俎的陳列。

三、相關文化背景

四、關聯詞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祭祀禮器體系,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跋扈白皚皚稗秕裨裨草墊子柴頭饞魚燈出自擋護刀魚大水沖了龍王廟彫僞釣築底甯東儲豐腹服從勾動海扇含忽呵噭懷表環理嘑爾蹴爾矯然鏡石金面就逮灸治機織物句勒抗衾科行老于世故糧盡援絕連質龍闉蒙覆棉布名古屋墨場粘結泥封配地秋羅攘袪壬奇瑟踧剩遺事在必行事主收利俗骨堂矞提交題解殢留王台向物奚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