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話吞吞吐吐的樣子。 宋 沉遼 《德相送荊公三詩用元韻戲為之》:“世人所欽慕,有口空嚅囁。” 明 唐順之 《答屠漸山谕德書》:“今以平生未嘗請見,而深言淺言兩無所措,乃嚅囁而為之言。” 冰心 《分》:“他不好意思似的,嚅嗫着:‘這孩子腦袋真長。’”
“嚅嗫”一詞的正确寫法應為“嗫嚅”,是漢語中一個疊韻聯綿詞,表示說話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嗫嚅”形容人因膽怯、猶豫或心虛而說話不流暢的狀态,例如《易林·節之艮》中“噂噂嗫嗫”描述低聲私語的情景。現代用法如:“他嗫嚅了半天,也沒說出重點。”
詞源與結構
常見搭配
多用于“嗫嚅而言”“嗫嚅不語”等表達,如唐代張鷟《朝野佥載》中“嗫嚅而行”形容行動遲疑。
注意:若您需要查詢其他易混淆詞彙(如“嚅嚅”“嗫嗫”),建議通過權威詞典進一步确認。
《嚅嗫》(rú niè)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人說話聲音低弱、含糊不清,詞義較為負面,常用來形容人的聲音遲疑不清或表達不清楚。
《嚅嗫》的左側部首是口字旁,右側部首是言字旁。口字旁表示與口有關的意思,言字旁表示與言語有關的意思。
左側部首筆畫數為二,右側部首筆畫數為十七。
《嚅嗫》的出處可追溯到《莊子·養生主》:“則口嚅嗫而遲談,筋骨之病也。”在這裡,嚅嗫被用來形容人說話遲疑不清的狀态。
《嚅嗫》的繁體字是「嚅囁」。
古代的《嚅嗫》字寫作「褥撚」。具體寫法為:上面是“褥”的形狀,下面是“撚”的形狀。在古代文獻中,這種寫法更為常見。
1. 他興奮地說話時,聲音一下變得嚅嗫了起來。
2. 她因為緊張而嚅嗫不清地回答問題。
1. 嚅嗫不清:指說話聲音低弱,含糊不清。
2. 嚅嗫地:指說話聲音遲疑、不清楚。
婉轉、含糊、模糊。
爽朗、坦率、明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