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畿的意思、兩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畿的解釋

猶兩京。《宋史·窦俨傳》:“請改兩畿諸縣令及外州府五千戶以上縣令為縣大夫,升為從五品下。”《宋史·選舉志四》:“兩府判、司、兩畿令,掌書記,支使,防禦、團練判官,二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兩中鄉試》:“若近日 王國昌 ,亦兩登兩畿賢書,然先名 胡正道 ,又老于公車以殁,未為異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畿”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中的專有名詞,指代兩個京畿地區。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畿”本義為“國都附近的地區”,因此“兩畿”特指以都城為中心的兩個核心行政區域。這一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具體内涵有所差異:

  1. 漢代語境

    西漢時期,“兩畿”包含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共同管理長安及周邊地區,負責都城行政、治安與賦稅征收(《漢書·地理志》)。唐代則指長安與洛陽的東西兩京畿,分别設京畿道和都畿道,體現政治中心的雙重布局(《舊唐書·職官志》)。

  2. 明代制度

    明朝“兩畿”指直隸京師(今北京)和直隸南京(今南京)的轄區,涵蓋北直隸與南直隸。兩地直屬中央六部管轄,賦稅、司法均獨立于其他行省(《明史·地理志》)。

  3. 文化象征意義

    作為國家政治核心,“兩畿”在文獻中常被賦予“王化之地”“禮制典範”的象征意義。例如《禮記·王制》載“千裡曰畿”,強調其輻射天下的治理功能;宋代文人亦以“畿甸”代指國家中樞(《文獻通考》)。

以上内容綜合參考自《漢語大詞典》《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及曆代正史地理志、職官志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兩畿”是古代中國行政區劃中的特定概念,綜合多來源信息,其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1.基本定義

2.曆史背景

3.延伸意義

4.相關文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應用細節,可參考《宋史》或地方志等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艾殺安痊寶鈔背心辮髻冰屋羼戲成材沉靜侈邪麤謾蹈揚丢撇斷絶地厄抑飜空非此即彼高座貴屬涆涆汗牛充棟篁徑鬟玉回壑家館蹇塞教會學校驕愆嫉妒解凍水舊部孔徑礦車闊禁朗悟老林裡居趢趢賣鄰馬銜民為邦本濘滑貧栖區廬遶圜三副生肌生描蛇行室妾搜敭坦誠讨覈鐵色體刑窩圓無厭足香穗相體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