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涸的水澤。《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騂剛用牛,赤緹用羊,墳壤用麋,渴澤用鹿。” 孫诒讓 正義:“渴澤,猶竭澤也。澤故有水,今涸渴,則無水而可耕種。”
“渴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綜合如下:
本義
幹涸的水澤,指原本有水的沼澤或湖泊因幹旱而枯竭的狀态。例如《周禮·地官·草人》中提到“渴澤用鹿”,指在幹涸的澤地種植時需用鹿糞改良土壤。
發音與結構
《周禮》引文
《周禮·地官·草人》記載:“凡糞種……渴澤用鹿。” 東漢學者鄭玄注解為“渴澤,猶竭澤也”,即水竭後的土地。
孫诒讓的補充
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進一步解釋:“澤故有水,今涸渴,則無水而可耕種。”說明此類土地需通過施肥(如鹿糞)恢複耕種條件。
個别現代詞典(如)将其擴展為成語,形容“渴望水源的狀态”。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辭典,可能是對詞義的引申解讀,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渴澤”主要用于描述自然地理的幹涸狀态,屬古代農學與地理術語,現代使用較少。如需引用,建議優先依據《周禮》及傳統注疏。
《渴澤》是一個獨特的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渴」和「澤」。
「渴」的部首是「氵」,表示與水有關;「澤」的部首是「氵」,也表示與水有關。
「渴」的筆畫數為10畫,「澤」的筆畫數為8畫。
「渴澤」的來源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渴澤」指的是迫切渴望得到水源的狀态;另一種解釋是作為名詞,「渴澤」指的是幹地或燥熱之地。
「渴澤」在繁體字中寫作「渴澤」。
在古時候,「渴」的寫法略有不同,漢字寫作「渇」。
1. 他在沙漠中走了數天,渴望着找到一片渴澤。
2. 炎炎夏日,這裡成為了一個幹旱的渴澤。
渴望、渴求、渴慕、澤國、澤被
幹旱、幹渴、幹燥、沙漠
濕潤、潮濕、多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