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木的意思、改木的詳細解釋
改木的解釋
古時鑽木取火,隨四季更疊而換用不同的木材,稱“改木”。後用以比喻時節遷移。《文選·張協<雜詩>之一》:“離居幾何時,鑽燧忽改木。” 李善 注引《鄒子》:“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唐 張說 《奉和聖制寒食作應制》:“改木迎新燧,封田表舊燒。”參見“ 改火 ”。
詞語分解
- 改的解釋 改 ǎ 變更,更換:改變。更(卬 )改。改革。改造。改善。改弦更張。朝令夕改。改編。改寫。纂改。 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木的解釋 木 ù 樹類植物的通稱:樹木。喬木。灌木。木石(樹木和石頭,喻沒有知覺和情感的東西)。緣木求魚。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質樸:木讷(樸實遲鈍)。 呆笨:木雞。
網絡擴展解釋
“改木”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本義與曆史淵源(主流解釋)
根據漢典等權威來源:
- 原始含義:源自古代鑽木取火的習俗,不同季節需更換木材種類(如春季用榆柳,夏季用棗杏等),稱為“改木”。
- 引申比喻:後借指季節更替或時間推移。如唐代張說《雜詩》中“鑽燧忽改木”即用此典,李善注引《鄒子》詳細記載了四季取火木材的變化。
二、現代擴展解釋(次要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補充:
- 加工木材:指對木材進行改造使其更實用美觀。
- 教育隱喻:引申為對人的培養與改造,如《左傳》中“改木”被用于比喻性格塑造,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
注意:第一類解釋有明确古籍文獻支撐(如《文選》注引),屬于主流釋義;第二類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讀,使用時應結合具體文本分析。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周禮》《淮南子》等古代禮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改木》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該詞指的是對木材進行加工或改造的行為或過程。它可以包括木材的切割、雕刻、上漆、打磨等,以使得木材在外觀、結構或用途上發生變化。
拆分部首和筆畫:
《改木》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攵”(pū)和右邊的“木”(mù)。其中,“攵”是事物的變動、發展的意義。筆畫的話,“攵”有4畫,“木”有4畫。
來源:
《改木》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廣泛,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在生活中需要運用木材來建造房屋、制造家具等,因此,對木材進行改造的需求也就産生了,從而衍生出了《改木》這個詞。
繁體:
《改木》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改木」,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一種叫做篆書的字體,它是古代字體的一種。在篆書字體中,将《改木》這個詞寫作「改木」,字形較為簡潔而古樸。
例句:
1. 他利用鋸子和刨子來改木。
2. 這位藝術家使用雕刻刀改木制作了一座精美的木雕。
組詞:
1. 木制品:指由木頭制成的物品。
2. 改造:指對事物進行改變或修改。
3. 木工:指從事木材加工和制作的工人或技師。
近義詞:
1. 雕刻:指使用刀、磨料等工具在某些材料上刻劃出藝術形象或文字。
2. 打磨:指用锉刀、砂紙等工具對物體表面進行磨光。
反義詞:
1. 原木:指未經加工或改造的木材。
2. 未動:指木材未經任何改變或處理。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