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黜兵的意思、黜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黜兵的解釋

猶罷兵。 漢 劉向 《說苑·立節》:“不復於君,黜兵而退,至於國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黜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和典籍用例中解析:

  1. 字義解析

    • 黜:《說文解字》釋為“貶下也”,本義為貶退、廢除(如“黜職”)。引申為摒棄、停止。
    • 兵:甲骨文象斧钺形,《說文》指“械也”,本義為兵器,後泛指軍事、武力或兵士。

      合稱“黜兵”即廢止武力、解除兵備,強調以非軍事手段解決争端。

  2. 典籍用例與思想内涵

    該詞承載中國古代“偃武修文”的治國理念:

    •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弭兵之會”,倡導諸侯休戰,可視為“黜兵”思想的實踐。
    • 《漢書·刑法志》主張“德化”優于征伐,呼應“黜兵”内核:“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輔助也。”
    • 宋明理學進一步深化此概念,如朱熹提出“兵者不得已而用之”,強調慎戰。
  3. 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 黜兵 vs 弭兵:前者主動廢除武力,後者側重暫停戰争(《春秋》三傳注疏)。
    • 黜兵 vs 偃武:均含停戰義,但“偃武”偏重軍事行動終止(《尚書·武成》),而“黜兵”更徹底,含制度性裁軍意涵。
  4. 現代價值啟示

    當代語境下,“黜兵”思想可關聯和平主義與非暴力哲學。如《聯合國憲章》第四十二條對武力使用的限制,體現對“慎兵”精神的傳承。


參考資料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2. 《漢書·刑法志》(東漢·班固)
  3. 《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宋·朱熹)
  4. 《聯合國憲章》第七章第四十二條

網絡擴展解釋

“黜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停止戰争或撤除軍隊,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典故


3.現代用法與擴展


4.近義詞與反義詞


5.權威性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說苑》原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拔釘子别疏昌戶長統陳寶箴鸱吓垂柳疵短蔥楚撺鼓兒打換澹茫大樹底下好乘涼帝事遁荒鈍悶多元假說方法餓鄉發杠凡胎發展生産風雅頌福相鉻鋼公金皓首窮經衡情酌理赫濯畫省撝叱誨迪剪竊絞刑賈袖傳香寂爾今韻倨驕揆伍郎當連二竈麟冢買私撚枝肨肛栖釣契末其那去事如丘而止三候尚方劍贍洲時不再來施氣訴言恬愉外證婉然小榻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