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ughable;ridiculous;funny] 令人發笑
可笑的錯誤
好笑。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若有知吾鐘之不調,一何可笑。” 明 韓昌 《可笑》詩:“可笑一生事,由來錯料多。” 朱自清 《論書生的酸氣》:“‘酸’到這地步真是可笑又可憐了。”
“可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ě xiào,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分為兩類:
引人發笑(中性或幽默語境)
指事物或言行具有滑稽、荒誕的特點,如《水浒傳》中形容武大郎“頭腦可笑”,即外貌舉止滑稽。這類用法常見于描述喜劇表演或幽默場景。
令人恥笑(貶義或諷刺語境)
指行為或觀點荒謬、不合邏輯,帶有諷刺意味。例如朱自清《論書生的酸氣》中批評書生“酸”到可笑又可憐的程度,或茅盾《動搖》中評價某人“投機分子”的諷刺。
該詞在不同語境下情感色彩差異較大:中性使用時近義“滑稽”“幽默”,貶義時近義“荒謬”“無知”,反義詞為“可怒”。需避免混淆其諷刺性與單純幽默性。
“可笑”是一個常用的詞語,用來形容某件事情或者某個人讓人感到滑稽、好笑。
“可笑”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小”,總共有8個筆畫。
“可笑”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斑》一篇,原指某種特殊的聲音,後來擴展為形容引人發笑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可笑”可以寫作“可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是“可笑”的基本形态一直保持一緻。
1. 他的舉止太可笑了,讓人不禁笑出聲來。
2. 這個笑話真的太可笑了,我忍不住笑了出來。
3. 我們小時候常常做些可笑的事情,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好笑。
可笑的、可笑性、可笑之處、笑可忍、可笑可笑
滑稽、好笑、可笑可笑、搞笑
嚴肅、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