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向民间非法索取财物。《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今岁秋田,皆期大稔,仰所在切如条流本分纳税及加耗外,勿令更有科索。”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诸行》:“市肆谓之行(音杭)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七:“内官监收白熟粳米,科索无厌,大率正粮一石,加费二石,始获批单。”
“科索”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和文献来源理解,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指用绳子或线索将物体系牢,或引申为将人或事物通过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表达。例如:
指官吏向民间非法索取财物,常见于古代政治经济文献中。例如:
可能因时代演变或语境不同产生分化:
建议在古籍研究中优先采用第二种解释,现代使用则需明确上下文。
科索(kē suǒ)一词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两个字的组合。该词的拆分部首是“毛”和“攴”,它的总笔画数目为11。毛部在字的左边,表示与毛有关的意思;攴部在右边,为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与敲打、攻击有关的意思。
科索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在古时的写法中,毛部在上方,攴部在下方,形成一个整体的汉字。汉字的演变至今,形成了现代书写形式。
在繁体字中,科索的写法与现代简体字相似,只是形状稍有差异。
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科索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被称为“镫桀犬”的一种字,由毛字头和攴字底组成。当时的字体形状与现代有一定区别,但字义和发音一致。
以下是几个关于科索的例句:
1. 他使用科索把木材敲打得更加平整。
2. 工人用科索来制作木梁。
3. 这把锤子的科索不够坚固。
除了科索外,以下是一些与之相关的词语:
1. 锤子:表示用于敲打的工具。
2. 敲打:表示用手或工具猛击某物。
3. 攻击:表示对某人或某物进行进攻或侵犯。
以下是科索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锤子、槌子、敲击器。
反义词:袋子、包装纸、绳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