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樂器名。即箜篌。《史記·封禅書》:“禱祠 太一 後土 ,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宋書·樂志一》:“空侯,初名坎侯。 漢武帝 賽滅 南越 ,祠 太一 後土 用樂,令樂人 侯暉 依琴作坎侯,言其坎坎應節奏也。侯者,因工人姓爾。後言空,音訛也。”
“空侯”是古代對樂器“箜篌”的别稱,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空侯”是古代彈撥樂器的名稱,即現代所稱的“箜篌”。其形制多樣,常見有豎箜篌、卧箜篌等,多用于宮廷雅樂或祭祀活動。
曆史文獻記載
讀音與演變
如需進一步了解箜篌的形制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史記》《宋書》等古籍,或查閱音樂史相關研究。
空侯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兩個意思:
1.王侯中空缺的官職,也特指春秋時期齊國空缺的第三位的相父官。泛指官職的空缺。
2.特定場合下,指某些人為了表示對某事的不關心或不重視,故意裝作不知道或不理解。
空侯的部首是穴(穴字頭)、彳(左邊部首),共有13個筆畫。
空侯最早的文獻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三年》一書中。
空侯的繁體字為「空候」。
古代寫空侯的字形為「」。
1. 春秋時期,齊國的空侯一直未有合適的人選。
2. 他一直裝作空侯,對别人的事情毫不關心。
空調、空白、空心、侯爵、侯爺、侯門、空曠。
職缺、職位空缺、空缺、空缺職位。
在位、在職、有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