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渺茫貌。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邈渺綿綿,乃反復乎大道之所存。”
“邈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基本含義
指渺茫、遙遠而模糊不清的樣子,常用于形容事物或景象的朦胧、難以捉摸。例如,三國魏阮籍在《大人先生傳》中寫道:“邈渺綿綿,乃反復乎大道之所存”,描繪了大道深遠綿延的意境。
構詞解析
引申與使用場景
除描述自然景物(如遠山、雲霧)外,還可引申至抽象概念,如理想、目标等難以實現或遙遠的事物。常見于文學作品中,用以烘托意境或表達對未來的迷茫感。
近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渺茫”“缥缈”,反義詞如“清晰”“明确”。相關成語有“渺渺茫茫”“邈若山河”等。
總結來看,“邈渺”兼具空間與抽象層面的深遠感,既有具象的視覺描繪功能,也承載了哲學與情感的表達需求。
邈渺(miǎomiǎo)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遙遠、模糊不清,宛如遠方的山水或夢幻般的景象。
邈的部首是⻍(衣字底),共有13畫。
渺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共有11畫。
邈渺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大宇宙邈邈,曆曆在我目,自古及今,其有真人者乎?”
邈的繁體為闵,渺的繁體為淼。
邈在古代的漢字寫法有變化,可見于《說文解字》中的記載,形狀與現代相似,隻是稍有細微差别。
渺在古代的寫法則為“氵苗”。
1. 遠山若隱若現,顯得異常邈渺。
2. 夜空中的星星點點,宛如一片邈渺的海洋。
3. 他一直迷戀着那部邈渺的古籍,仿佛可以穿越時空。
邈然:形容景象遠大、空闊。
渺茫:形容事物模糊、難以捉摸。
渺小:形容事物微小、不起眼。
近義詞:遙遠、悠遠
反義詞:近、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