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衡嶽寺 有僧,性懶而食殘,自號 懶殘 。 李泌 異之,夜半往見。時 懶殘 撥火煨芋。見 泌 至,授半芋而曰:“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見《宋高僧傳》卷十九、《邺侯外傳》。後因以“煨芋”為典,多指方外之遇。 宋 劉克莊 《懷保甯聰老》詩:“探梅尚憶陪山屐,煨芋何因共地爐。” 明 高啟 《過海雲院贈及長老》詩:“紫藤塢裡歸逢雪,煨芋曾煩慰客愁。” 清 汪懋麟 《送高念東予告歸裡和司農公韻》之四:“蕭寺閒行煨芋少,虛壇夜禮降真多。”
“煨芋”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處理事物需耐心細緻,如同用文火慢煮芋頭,不可急躁。現代用法中,常引申為“沉穩處事”或“靜待時機”的智慧。
出自唐代故事:衡嶽寺僧人懶殘(因性懶食殘得名)在夜間煨烤芋頭時,遇見李泌來訪。他将半塊芋頭分給李泌,并預言其“領取十年宰相”。後李泌果然官至宰相,故“煨芋”被用作高人指點或方外奇遇的象征。
通過這一典故,漢語中“煨芋”将飲食文化與人生智慧巧妙結合,成為兼具曆史厚度與生活哲理的獨特表達。
《煨芋》一詞是指制作煮熟芋頭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用于泛指烹饪中将食材煮熟的過程,特指利用文火慢慢煮制至入味的烹饪方式。
《煨芋》一詞的拆分部首為火(huǒ)和艮(gěn),其總筆畫數為13劃。
《煨芋》的繁體字為「煨芋」,而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也有使用「煨蕷」的形式來表示。
1. 媽媽煨芋的功夫真是一絕,每一口都入味兒。
2. 他用低溫慢煨的方法将豬蹄煮得酥爛可口。
組詞:煨菜、煨面、煨湯、煨魚。
近義詞:燒、炖、煮、炊。
反義詞:生、炒、炸、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