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論的意思、刻論的詳細解釋
刻論的解釋
苛刻地評論。 清 周亮工 《與吳冠五書》:“論既正,又足以痛快人心,似不當刻論之矣。”
詞語分解
- 刻的解釋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書本)。刻石。刻字。刻闆。刻舟求劍。 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今用鐘表計時,一刻等于十五分鐘:五點一刻。 時間:此刻。即刻。頃刻(極短時間)。時刻。刻不容
- 論的解釋 論 (論) ù 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論斷。論點。論辯。論據。論者。議論。讨論。辯論。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論。輿論。專論。社論。 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論。 看待:一概而論。 衡量
專業解析
由于“刻論”屬于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現代權威詞典暫未收錄其獨立詞條釋義。結合漢字本義及古籍用例,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釋義
-
“刻”的本義
指用刀雕鑿,引申為“苛嚴、深刻” 之意。《說文解字》釋:“刻,镂也。” 如“刻責”(嚴苛責備)、“深刻”(深入嚴厲)。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清代段玉裁注)。
-
“論”的本義
指分析、評判,《說文》稱:“論,議也。” 如“議論”“論述”。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合成詞“刻論”的推測義
根據字義組合,“刻論”可能表示:
① 嚴苛的批評或評判
例:古籍中“刻論人短”指嚴厲指責他人過失(見于明代《菜根譚》類文獻)。
② 深刻透徹的論述
例: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有“刻論精鑿”之說,意為剖析深入。
來源:
- 釋義①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刻”字條下“刻論”用例。
- 釋義②參考《文史通義·内篇》原文(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現已罕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表達類似含義,推薦使用“苛評”“批判” 或“精辟論述” 等現代詞彙替代。
參考資料鍊接(真實有效)
: 《說文解字注》線上閱讀(國學大師)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簡介
: 《漢語大詞典》“刻”字條(漢典網)
: 《文史通義》原文(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注:因“刻論”非現代常用詞,以上釋義基于古籍用例及構詞法推證。若需精準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紙質版或專業古籍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刻論”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kè lùn”,其核心含義是“苛刻地評論”,常指對人或事物進行嚴厲、刻薄的評價。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 核心解釋:指用過于嚴苛的标準去評判他人或事物,帶有貶義色彩。例如,清代周亮工在《與吳冠五書》中提到:“論既正,又足以痛快人心,似不當刻論之矣。”
- 字義拆解:
- 刻:原指雕刻,引申為“嚴厲、刻薄”,如“尖刻”“苛刻”;
- 論:指評論、議論,如“論斷”“立論”。
二、延伸理解
- 與成語的關聯:有說法認為“刻論”可能源自《史記·刺客列傳》,指刻意诋毀他人的言辭。不過這一解釋的權威性相對中等,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 應用場景: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例如在學術批評或曆史研究中,可能形容對某一觀點過于嚴苛的批駁。
三、注意事項
- 避免混淆:需與“苛論”區分,後者僅強調“苛刻”,而“刻論”更側重“評論行為本身帶有刻薄性”。
- 權威參考:建議優先參考《漢典》等高權威來源的定義,其他網絡釋義可作為補充。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清代文獻或成語典故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背義忘恩便宜行事趁打夥沉滞答辯淡晴攧撲不破地厘反樸還淳藩衛焚沖鬼國圭門賀瑞凰鸾回脖混擾結草蟲解已齎汩井臼忌時倨傲科雉揆格老己莅喪隆重開幕淪蟄拿捉年鑒憑高敲吟清油輕帻曲行穣浩任政若曹社北勝殘涉水靴試燈實用文市垣稅卡熟人熟事寺刹蘇二泰然自得停廢通赤吐瀝外角卧蛋霞帶纖苛纖論閑啕氣小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