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举考试的意思、科举考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举考试的解释

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四:“在当时,读书人总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我虽然对科举考试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也不得不去参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选才制度,始创于隋朝,延续至清末,历时1300余年。其核心特征是以儒家经典为考核标准,通过层级递进的考试体系实现人才选拔。

一、制度定义与历史沿革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释义,科举即“分科举人”,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唐代形成秀才、明经、进士等常科与制科并存体系,宋代确立三年一考、糊名誊录等规范化制度,明清时期形成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结构。

二、考试体系与内容

  1. 层级结构:

    • 院试(童生试):取得生员资格
    • 乡试:省级考试,中举称“举人”
    • 会试:京师礼部考试,取中称“贡士”
    • 殿试:皇帝亲试,确定进士排名

      该体系在《中国科举制度通史》中有完整记载。

  2. 考核内容:

    以《四书》《五经》为核心,涵盖诗赋(如唐代试帖诗)、策论(时务对策)、法律(明法科)、算学(明算科)等科目。明代八股文定型后,文体格式限制趋严。

三、历史影响与废止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据《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统计,唐代至清代共产生10万余名进士。该制度被越南、朝鲜等国效仿,形成东亚科举文化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颁布《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诏书,宣告科举制度终结。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
  2. 《中国历史大辞典·科举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李治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4. 刘海峰《中国科举制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起源

科举考试是自隋朝(605年)至清末(1905年)实行的选拔官员制度,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世袭垄断,为平民提供晋升机会。

二、发展阶段与考试层级

  1. 分级演变

    • 隋唐初创:分秀才、明经、进士等科,以进士科为尊。
    • 宋代完善: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形成“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制。
    • 明清定型:分为院试(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对应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功名。
  2. “连中三元”
    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获第一名,分别称解元、会元、状元,历史上仅17人达成。

三、考试内容与形式

四、影响与评价

  1. 积极意义

    • 促进社会流动:如苏轼、王安石等寒门子弟通过科举入仕。
    • 推动文化发展:唐宋时期文人辈出,形成诗词繁荣局面。
  2. 历史局限

    • 后期僵化:清代八股文禁锢思想,忽视实用技术。
    • 阶级局限:实际录取仍倾向富裕阶层。

五、著名案例

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科举被称为“千年第一榜”,涌现苏轼、苏辙、曾巩等文豪,以及张载、程颢等思想家,共9人官至宰相。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考试规则或名人轶事,可参考来源(中国科举史上最厉害的一场考试)和(科举考试制度)。

别人正在浏览...

报板鼈盖子秉诚帛叠唱书出纳春漏大炉达听断胫迩言放税访问反治其身风起云飞烽戍富康篙师格尔尼卡共御豪毛豪情壮志合并症薨殁洪乔郊处警肃娟秀拘检酷官昆媦量罚躐次临难不慑目巧内层扭别起建清曹青春子人主惹事生非日域上梁不正下梁歪生鲜身外时雪霜夜淑类死者肃澄体式退抑挖掘机械网目先帝遗诏祥禾香气嚣凌谢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