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寇的意思、嘗寇的詳細解釋
嘗寇的解釋
試探敵人的強弱。《左傳·隱公九年》:“使勇而無剛者,嘗寇而速去之。” 杜預 注:“嘗,試也。”《三國志·蜀志·黃權傳》:“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
詞語分解
- 嘗的解釋 嘗 (嘗) á 辨别滋味:嘗食。嘗新(吃新收獲的谷物或應時的果品)。嘗鮮。品嘗。卧薪嘗膽。 試,試探:嘗試。嘗敵(試探敵人的力量)。 經曆:嘗受。備嘗艱苦。 曾經:未嘗。何嘗。 筆畫數:; 部首:小
- 寇的解釋 寇 ò 盜匪,侵略者,亦指敵人:盜寇。賊寇。 侵略者來侵犯:寇邊。 姓。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嘗寇”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其核心含義為試探敵人的虛實強弱,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拼音:cháng kòu
- 構成:“嘗”意為試探、測試;“寇”指敵人、入侵者。
- 釋義:通過小規模接觸或佯攻,觀察敵方反應以判斷其兵力、戰術或防禦弱點。
二、曆史用例
- 《左傳·隱公九年》
記載鄭國與北戎之戰時,鄭莊公提出“使勇而無剛者,嘗寇而速去之”,即派遣勇猛但缺乏韌性的士兵試探敵軍,隨後迅速撤退。
- 《三國志·蜀志·黃權傳》
黃權曾建議劉備:“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主動率先鋒部隊試探敵方實力,确保主力安全。
三、軍事策略意義
- 目的:避免主力部隊直接陷入未知風險,通過試探獲取敵方情報。
- 方法:通常以輕裝部隊或佯攻進行短暫交鋒,觀察敵方陣型、士氣及應對方式。
- 現代延伸:類似現代軍事中的“火力偵察”或商業競争中的試探性策略。
四、關聯詞彙
以上解釋綜合了《左傳》《三國志》等經典文獻用例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相關古籍原文或軍事史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嘗寇(cháng kòu)這個詞指的是嘗試攻打敵方的寇敵。它的拆分部首是 "尢" 和 "口",其中 "尢" 表示行動,表示這是一個動作的詞語;"口" 表示與嘴部相關,在這裡表示與戰鬥、攻擊有關。根據這個拆分,可以看出嘗寇是指出兵敵寇,進行嘗試性的攻擊。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史記》中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堯帝用嘗寇之策,即派遣了有才幹的部下去嘗試攻打敵寇。而繁體字 "嘗寇" 是這個詞在繁體寫法下的表現。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嘗寇" 這個詞在秦朝的小篆字體中寫作「尙寇」。在小篆字體中,「尙」是「嘗」的古體字,表示相同的意思,而「寇」 在小篆字體中寫作「寸+口」,表示戰鬥、攻擊之意。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們決定嘗寇,看看敵人的實力。
2. 王将軍率領部隊進行嘗寇行動。
一些與 "嘗寇" 相關的組詞包括:嘗試、嘗鮮、嘗膽;而一些近義詞可以是:攻打、進攻、試探;相反的詞可以是:防守、退卻。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