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聲音洪亮。 宋 司馬光 《迂書·言戒》:“夫鐘鼓叩之然後鳴,鏗訇鏜鞳,人不以為異也。” 清 劉大櫆 《浮山記》:“而崖簷之泉,鏗訇擊越,如聞風濤之聲。”
(2).形容文詞铿锵有力。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左氏書事》:“ 晉厲公 絶 秦 ,數其五罪,書詞鏗訇,極文章鼓吹之妙。” 鄭文焯 《鶴道人論詞書》:“ 玉田 崇四家詞,黜 柳 ( 柳永 )以進 史 ( 史達祖 ),蓋以 梅溪 聲韻鏗訇,幽約可諷,獨于律未精細。”
铿訇(kēng hō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意象的拟聲兼形容詞,主要用以形容宏大、響亮且有回響的聲音。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展開:
洪亮震響的聲響
指金屬撞擊、雷鳴、鐘鼓等發出的沉重而回蕩的聲音,強調聲音的力度與共鳴感。
例:鐘鼓铿訇,聲震雲霄。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連綿回蕩的音響效果
突出聲音在空間中持續震蕩、餘韻悠長的特質,常見于形容自然現象或大型樂器。
例:雷聲自遠而近,铿訇不絕。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比喻氣勢磅礴
引申形容事物具有震撼力或恢弘氣勢,如詩文筆力、曆史場景等。
例:李白樂府詩音節铿訇,如金石擲地。
來源:《古漢語修辭學》(中華書局,2009年)
象征莊重與力量
在古典文學中常賦予聲音以神聖、威嚴的象征意義。
例:祭祀雅樂铿訇,以示對天地的敬畏。
來源:《中國古代禮樂文化》(三聯書店,2015年)
單字溯源
“铿”本義為金石撞擊聲(《說文解字》:“铿,金石聲也”);“訇”表巨響(《廣韻》:“訇,大聲”)。二字疊用強化聲音的渾厚特質。
來源:《漢字源流精解》(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雙聲連綿詞屬性
屬雙聲詞(聲母均為k/h),通過語音複沓增強聽覺聯想,符合漢語拟聲詞的構詞規律。
來源:《漢語韻律語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韓愈《谒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
“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雲朣胧。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東。铿鈜(同‘铿訇’)鐘磬雜梵呗,窈窕殿閣淩蒼穹。”
注:此處以“铿鈜”描摹鐘磬與誦經聲交織的肅穆場景。
蘇轼《石鐘山記》
“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聲……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镗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注:雖未直用“铿訇”,但“镗鞳”“噌吰”等同屬對洪音的文學化拟聲。
現代漢語中,“铿訇”多用于書面語及文學創作,常見于以下語境:
權威參考來源:
“铿訇”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以下兩種含義:
形容聲音洪亮、嘹亮
多指樂器、自然聲響或人聲的響亮有力。例如:
形容文詞铿锵有力
強調語言或文字的氣勢與節奏感。例如:
使用場景: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既可描寫音樂、自然聲響的震撼感,也可用于贊頌文章、演講的感染力。需注意語境適配,避免濫用。
白驎半折搏逐彩鸾恻怛之心怅惜潮平疇騎辭旨寸步不讓村頭村腦麤衣粝食大發謬論大含細入大驚小怪當曹道門地塹底柱東行不見西行利二儀富商大賈膚受之訴浮消割切鈎裂規佐孤稺寒照荷裳喝風呵煙歡度畫外音昏氛簡筆醮台解紐精工驚霰究切率語賣威盲瞀漫山求盜勸善規過卻生苒弱少年子舍業實際水煙壺算不了桃花潭透晰外委微粒物器誣鑿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