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鈎裂”。撕破,分裂。 唐 柳宗元 《貞符》:“ 魏 晉 而下,尨亂鉤裂,厥符不貞,邦用不靖,亦罔克久,駁乎無以議為也。”
“鈎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釋
指“撕破、分裂”,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唐代柳宗元《貞符》中“尨亂鉤裂”即用此意,描述社會動蕩分裂的狀态。
成語含義
作為四字成語時,形容争執或糾紛極其激烈,雙方難以妥協。例如:“這場談判鈎裂不斷,雙方始終無法達成共識”。
近義詞:分裂、撕裂、争執
反義詞:和解、統一、融洽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貞符》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鈎裂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鈎(冖所折且向右偏移)和裂(從刀所本向下裂叉)。鈎裂在漢字中屬于偏旁部首組合字。
鈎裂的首字部首是鈎,鈎部的位置是在漢字的上部。鈎裂的尾字部首是裂,裂部的位置是在漢字的下部。鈎裂共有10畫。
鈎裂的意思與形象來自于捕魚時用來挂魚鈎的繩子或線,以及由劍或刀刃經過裂縫而造成的裂痕,象征着事物的切割和分離。
鈎裂的繁體字為鈎裂。
在古代漢字中,鈎裂的鈎部并未偏移,而是豎直向下,形如“丨”,其後面是一個向右傾斜的橫筆,代表鈎的形狀。裂部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橫山峽谷中,有一塊巨大的岩石被雷擊而鈎裂。
2. 這件家具的木闆上有一道鈎裂,需要修補。
鈎針、裂縫、開裂、鈎心鬥角
劃破、劈開、剖裂
團結、融合、合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