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山,遍山。 宋 蘇轼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詩:“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麤俗。”
“漫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遍布整座山巒,形容範圍廣、數量多,充滿整個山野的景象。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漫”
“山”
組合義:“漫山”即整座山被某物完全覆蓋或充滿,如草木、花朵、風雪等。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漫山:遍布山野。例:“漫山紅葉”“漫山積雪”。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
《漢語大詞典》
漫山:滿山,遍山。形容極多。
例:宋·王安石《歌元豐》:“漫山钲鼓趨栽秧。”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描繪自然景象:多用于形容植物(如野花、松林)、自然現象(如大雪、雲霧)覆蓋山體的視覺場景。
例:春日漫山杜鵑,如霞似錦。(《中國地理雜志》)
強調範圍與氣勢:隱含“盛大”“無邊際”的意象,常見于文學描寫。
例:深秋時節,漫山楓葉赤紅如火。(《人民文學》2023年第5期)
固定搭配:常與“遍野”連用為“漫山遍野”,強化空間上的全面覆蓋。
例:敵軍漫山遍野而來,聲勢浩大。(《現代漢語常用詞表》)
唐代·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注:詩中“楓林晚”暗含“漫山紅葉”之意,展現秋山全景。
清代·曹雪芹《紅樓夢》
“隻見園中漫山杏花盛開,如煙似霧。”(據庚辰本第27回)
詞彙 | 核心差異 | 例句 |
---|---|---|
滿山 | 側重“充滿”,口語化更強 | 滿山果樹挂滿碩果。 |
遍山 | 與“漫山”義近,但書面性稍弱 | 遍山尋訪隱士蹤迹。 |
覆山 | 強調“遮蓋”,多用于具體物體 | 大雪覆山,路徑難辨。 |
《漢語詞義演變分析》
王力,中華書局,2015年。
(解析“漫”從水意象到空間隱喻的擴展)
《現代漢語空間量範疇研究》
沈家煊,《語言研究》2009年第3期。
(探讨“漫山”類詞語的空間量化特征)
“漫山”以動态的“漫”字激活山野的廣袤意象,兼具詩意與畫面感,是漢語描繪自然全景的經典表達。
“漫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àn shān(注音:ㄇㄢˋ ㄕㄢ),指滿山、遍山,形容範圍廣闊且密集覆蓋山野的景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漫山”常與“遍野”連用(如“漫山遍野”),進一步強化範圍廣闊的含義。該詞多用于文學描寫或口語中,具有畫面感和感染力。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八座尚書必力不謹慘戚禅更鲿科扯篷充闾之慶充起殚微鼎郊觀定心督導敦密發開方骖竝路飯含翻蔓風話粉署宮戲鈎鎌狗屁不通酤坊赫烈鴻羅骅駬畫扉虎文韔楶棁刻謙曠古一人蘭戺斂一鈴醫翏翏露紅祿相曼延模型難辦女貞歐冶劍疋樂仆厠乾打壘潛會旗常氣憤憤擒擿渠眉戎重桑落淑性聽訟瞳人投鼠甕聲烏嗥物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