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藜杖。 宋 範成大 《冷泉亭放水》詩:“古苔危磴著枯藜,腳底翻濤洶欲飛。” 宋 範成大 《唐懿仲諸公見過》詩之二:“莫怪山翁行步澀,更無空處著枯藜。”
(2).老翁常杖藜,因以為其代稱。 宋 沉遼 《德相所示論書聊複戲酬》詩:“不復 叔夜 煅,真得 孫登 攝。 九華 一枯藜, 青溪 一孤楫。”
“枯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藜杖
指用藜(一種草本植物)莖幹制成的拐杖,常用于形容老人或隱士的用具。例如宋代範成大詩中多次提及“枯藜”,如“古苔危磴著枯藜,腳底翻濤洶欲飛”(《冷泉亭放水》),均以枯藜代指藜杖()。
引申含義:代指老翁
因古代老者常持藜杖,“枯藜”逐漸成為年邁者的代稱。如宋代沈遼詩句“九華一枯藜,青溪一孤楫”,即以“枯藜”隱喻拄杖老人()。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枯藜”有“精神消沉”的成語含義,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主流詞典及文獻中未廣泛收錄,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參考權威典籍(如漢典)或古詩詞用例以獲取更準确釋義。
枯藜,又稱枯蒺藜,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木”,表示與木材相關的事物,第二個部分是“蘆”,表示蘆葦。因此,“枯藜”可以理解為幹枯的蘆葦。它的拆分部首是木和艸,它的總筆畫數是17劃。這個詞語起源于古代漢語,是描述自然景象中的一種植物。
繁體字中,枯藜的寫法為「枯蔺」。在繁體字中,“蔺”字在形狀上與“蒺”字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枯藜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為「枯梡」。這種寫法是古代漢字的一種變體,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和寫法逐漸發生了改變。
1. 荒野中,隻見幾棵枯藜矗立在那裡,顯得格外凄涼。
2. 池塘邊的枯藜堆滿了落葉,風一吹起,落葉紛紛飛舞。
枯萎、蒺藜、生藜、枯木、土藜、蘆葦
幹蒺藜、凋零蘆葦、枯竹、幹草
茂盛、綠竹、新蘆葦、鮮草
【别人正在浏覽】